《最高法工傷認定司法解釋》正式實施,被廣泛解讀為“上班途中買菜視為工傷”新規,而且也引起了公眾的熱議
從法律適用的角度來看,“上班路上購物被認為是工傷”肯定不是一個準確的表述,這可能會導致公眾的誤解:只要上班路上購物就受傷,可以認定為工傷。實際上,司法解釋是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項的規定,即“在上下班途中,因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受傷的”
,也就是說,雖然在上班途中買菜被納入工傷認定范圍,但首先要符合立法對傷害的限制,比如買菜時摔倒,被他人傷害,對上述誤讀不難厘清,但如何在新規則中確定合理的時間和合理的路徑則是眾說紛紜。因此,廣東省總工會建議進一步細化新規。這一動議無疑值得關注,因為如果各地司法機關的理解和認識不一,很可能造成同一案件不同判決的現象,影響工傷認定的實體公正。問題是,司法解釋作為“二次立法”,追求的是可操作性。能否進一步細化工傷認定的“合理性”從司法解釋第六條關于“上班途中”的規定來看,“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的規定在原則上確實較為抽象,這就容易給司法實踐帶來過多的自由裁量空間。然而,期待司法解釋將所有的“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一一列出,讓執行人一眼就能明白適用,顯然是白日做夢。由于工傷認定非常復雜,案情和條件千差萬別,司法解釋不可能挽救現實生活中的局面,列出一個完整的清單,比如“合理路線”,沿途購物通常被認為是合理的,而繞道而行則不是。但是,因為緊急情況、交通堵塞、天氣不好等原因繞道是不是不合理呢?這一司法解釋顯然難以作出詳細規定。正因為如此,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對工傷認定實體正義的追求顯然需要以每一個案件的判決為依據,從而不斷積累“理性”規則的司法經驗,可見新規定的實施必然會給實踐帶來困惑。解決這一困惑的辦法,不是逐案逐條追究,而是更有可能加強司法指導和監督,及時發布典型指導性案例,最終通過案例糾正和經驗積累,推動工傷認定走向實體正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沒有勞動關系是否承擔工傷賠償責任
2021-01-20開發商承諾的學區房難落實,是否可以主張違約賠償
2021-01-21游樂場兒童受傷如何劃分責任
2021-02-26違反勞動安全法的責任
2021-02-18什么叫第三者責任險?
2021-03-06行政處罰限制的規定有哪些
2020-12-01起訴離婚程序步驟詳解
2021-01-15不同債權人申請執行同一被執行人如何處理
2020-12-12違建立案了能撤銷嗎
2021-03-06教師公寓集資房是什么意思
2020-12-09主張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有時效嗎
2021-03-04免責條款有何用
2021-03-13試用期不合格也不肯離職怎么辦
2020-11-18辭退和開除有什么區別有哪些
2020-11-13人身保險殘疾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有什么關系
2020-12-17撞傷行人駛離現場,返回時掉頭撞樹如何理賠?
2021-03-16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可以是公司嗎
2020-11-19哪些情形不適用快速理賠
2020-11-16什么情況下保險公司可拒絕賠償
2020-11-21煤礦建筑安裝工程承包合同樣本
2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