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四條,只有“法律、行政法規”有權規定,合同在轉讓、登記等手續前應當經過批準。目前,除了國有獨資公司因經營國有資產而發生的股權轉讓有專門的審批程序外,我國現行立法規定,*責任公司股東的股權轉讓,必須經過審批程序后才能生效,這一規定是有必要的僅限于有責任心的外商投資公司。我國立法中沒有規定責任公司股東必須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或其他登記)手續后,方可轉讓其股權。《合同法》規定,合同登記后生效,主要是指抵押、質押、對外擔保等擔保合同的登記手續,不涉及股權轉讓。
就行為的法律性質而言,股權轉讓是當事人根據雙方約定的合同進行的民事法律行為。一般來說,除特別約定外,當事人之間的行為是具有約束力的范圍。抵押、質押、對外擔保等擔保合同的登記程序雖然一般是行政行為,但涉及對外宣傳、第三人權益保護、外匯管理等重要問題。因此,立法規定,在某些情況下,合同只有在完成登記手續后才能生效。股權轉讓引起的工商變更登記應當是一般性的行政行為,只確認當事人已經發生的股權轉讓事實,通常與股權轉讓的效力無關。雖然根據股權變更事實變更股東名冊是公司的法定義務,但其性質主要是公司內部管理行為,與股權轉讓是否在當事人之間發生效力沒有必然關系。在某些情況下,立法規定股權轉讓必須經過行政審批程序才能生效,更多的是側重于國家對重要經濟活動的行政監督權。不同的行為對股權轉讓的有效性有不同的影響。合同是當事人之間的合意行為,除必要外,法律、行政機關不得干涉。因此,如果法律、行政法規沒有明確規定批準、登記是合同生效的條件,當事人是否辦理了可能涉及的批準、登記手續,并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和股權轉讓。
那么,雙方能否在合同中約定,股權轉讓必須辦理工商變更登記和/或股東名冊變更登記手續后才能生效?《合同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合同效力的附加條件。”因此,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股東股權轉讓的生效條件為工商登記手續辦理完畢和(或)股東名冊變更股東,則原本不影響股權轉讓效力的因素,將根據當事人的特別約定成為股權轉讓效力的必要條件。股份轉讓在工商變更登記和(或)股東名冊變更登記手續辦理完畢前不發生法律效力。如果不符合這些條件,即使受讓人已經支付了定金、預付款甚至全部轉讓款,也可以要求返還,而不必接受可能存在權利瑕疵、尚未轉讓的股權。
還要注意的是,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不同于股權轉讓協議。股權轉讓協議無效或者無效的,股權轉讓當然無效。但是,即使股權轉讓協議生效后,股權轉讓也不得生效。因為,股權轉讓協議生效后,實現股權轉讓還需要當事人的履行,當事人也可以在股權轉讓協議中約定股權轉讓生效的特殊條件。股權轉讓協議依法和協議生效后,約定的股權轉讓生效條件不得同時實現。
如果兩者沒有區別,那么股權轉讓在辦理工商登記手續后生效的協議在執行中可能存在邏輯矛盾。工商登記是通過對企業發生的事實的合法性、真實性進行審查確認,向社會公布的一種行政手段。*責任公司股東轉讓股權,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的前提是股權轉讓協議已經發生法律效力,應當通過工商變更登記予以確認并予以公示。如果當事人約定股權轉讓協議(而非股權轉讓)必須辦理工商登記手續后才能生效,則辦理股權變更工商登記的事實依據不足。第二,*責任公司股東轉讓股份未辦理工商變更登記和/或股東名冊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對當事人權益有何影響即受讓人的權利受到影響,進而引發糾紛。下面是一個分析。
在實踐中,有些公司根本沒有設立股東名冊,股東不可能在股東名冊上記載出資的轉讓情況。有的公司雖然有股東名冊,但沒有按照股東的要求將股東的出資轉讓情況記入股東名冊。部分股東在轉讓出資后不要求或者提示公司變更股東名冊。此時,股權轉讓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對當事人權益有何影響?如上所述,在沒有特別約定的情況下,無論公司是否有股東名冊,股東轉讓的出資未在股東名冊上登記的,不影響股權轉讓的法律效力。《公司法》第三十六條也明確規定,“股東名冊上記載出資轉讓”是在“股東依法轉讓出資”之后,即股權轉讓發生法律效力之后。然而,雖然股東之間的出資轉讓具有效力,但股權轉讓是否具有對抗公司和第三人的效力還需要詳細分析。
當公司誤認為因股東過錯導致出資轉讓未進行或未完成,未進行股東名冊變更登記時,公司的會議通知、利潤分配等活動均按原規定進行股東名冊有效,對轉讓股東造成的損失,由轉讓方和轉讓方根據過錯情況協商解決,風險由轉讓方自行承擔。
因公司過錯導致股東名冊未變更,轉讓出資后未辦理登記的,無論股東名冊是否變更,公司均應執行會議通知,轉讓出資后根據新情況進行利潤分配等活動。同時,公司應當依法對股東名冊進行相應的變更。否則,給轉讓股東造成的損失由公司承擔。雖然股東名冊是證明股東身份的法律文件,公司應當根據股東名冊進行相關活動,但這只是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適用的原則。現在公司知道股東的情況依法發生了變化,仍然不改正,自然要承擔侵權的后果。至于公司沒能做到這一點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匿名舉報誣陷怎么處理
2020-12-12中小企業的法律風險及防范對策是什么
2021-01-06怎么查看專利是否已經變更了專利權利人
2021-03-07下落不明三年的人已被宣告死亡了嗎
2021-01-02做精神司法鑒定多少錢
2021-03-26簽假合同應怎樣處罰
2021-01-27合同撤銷權的行使
2021-01-20承攬人、定做人的義務有哪些
2021-01-26不履行裝修合同工商怎么處罰
2021-01-232020年勞動合同法關于經濟補償金的法律規定
2020-12-14從業人員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應當提前多久申請
2020-12-29勞動合同終止是否包括勞動合同解除
2020-11-19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的經濟補償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25“互碰自賠”處理機制的實行
2020-11-19出口產品責任保險條款
2021-03-11航班取消有賠償嗎
2021-01-07航空運輸貨物保險的責任范圍怎么劃分
2020-11-13合同簽訂在舊保險法實施時候應如何處理
2021-03-19增強保險監管手段
2020-12-16人身意外保險公司理賠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