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往財稅人員認為做好納稅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掌握稅法,但調查發現并非如此。假設一個剛考完注冊會計師或注冊稅務師的大學生,心里有稅法條款,但面對財務報表,他可能不知所措。他不知道每個指標背后透露的商業信息和涉稅信息,稅務部門對這些指標會有什么樣的思考和聯想。沒有經驗的積累,就沒有分析判斷的思路,而他離主管稅務機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管理人員來說。因此,有必要轉變稅務風險管理的觀念,從注重對稅法的研究和理解,轉向關注和分析公司涉稅財務指標。現在國家稅務總局和地方稅務局系統也承諾,對企業的上門檢查原則上不超過一次。在國家稅務總局牽頭的文件中,大量上門檢查項目被取消。稅收征管檢查思路有所調整。這也是納稅人的責任。納稅人向稅務機關報告和提交資料。稅務機關利用信息技術,通過行政網絡獲取企業信息和涉稅信息,對企業信息進行跟蹤、分析、篩選、監控和判斷。因此,企業也應調整內部稅收風險管理。第二,稅務機關如何從會計報表中發現稅務疑點。在財務分析方面,著名的杜邦財務分析系統有一個核心指標,即凈資產收益率;在凈資產收益率下,有兩級指標(資產負債率、資產收益率等),對財務指標進行層層分解。稅務機關在構建納稅評估風險分析指標體系時也采用了同樣的思路。
稅務機關一般認為稅負率是核心指標,掌握行業平均稅負率。之后,每個企業還需要考慮核心的兩級指標。例如,在增值稅分析中,影響納稅的主要因素是毛利率。醫藥企業和煙草企業毛利率高,納稅較多;傳統紡織企業毛利率低,納稅較少。在企業所得稅中,雖然毛利率與稅負有著直接的關系,但也決定了收入的多少是費用率,因此稅務機關更關心的是營業費用率。
對于一些特殊的企業,如民營投資企業,稅率與資本利得、股息和轉讓有關,因此這些指標的敏感性相對較高。因此,圍繞核心指標,稅務機關將二級指標進行分解,然后需要對三級指標進行分解。
例如,在增值稅的分析中,毛利率的下降會引起稅務機關的重視,原因可能是收入的減少或成本的增加,所以我們將對這兩個匹配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有時稅務機關會繼續追蹤四級指標。有時四級指標不是財務指標,而是統計指標。
案例一:一年內,一家啤酒企業因大量逃稅進入稅務機關黑名單,納稅后繼續對企業進行跟蹤監控。此后,企業各項財務指標相對正常,稅務部門認為已經“改過自新”。后來,國家審計署在檢查中發現,該公司存在現金銷售,導致賬外銷售問題。稅務局發現,對于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生產企業,收購農產品的部分可以不予備案。在銷售環節,由于是在農村和娛樂市場銷售,客戶無需開具發票,因此企業可以收取現金并隱瞞收入。由于部分企業供銷出現賬外,毛利率、稅率相對正常。因此,稅務部門認為單純用財務指標來分析問題是不全面的,也開始關注更深層次的統計指標。例如,通過與水廠、電廠的對接,分析信息,分析企業的實際經營規模;通過企業固定資產數量的變化,分析企業經營規模和生產能力的變化;以及職工人數等基本指標的變化,稅務部門會予以關注。
此外,除了水平之間的垂直關系外,這些指標也在水平上相互關聯。案例二:為了對高新技術企業進行評價,使研發費用達到收入的3%以上,一些企業人為地利用臺賬從明細賬中獲取一些信息。但由于外商投資企業毛利率和凈利潤率均不高,企業向稅務局解釋以“僅加工不能獲得高利潤率”為理由,信息自相矛盾。
哪些指標應該較高?哪些指標應該偏低?需要具體分析。每個指標都應該是定性和定量的。高低不是絕對的。案例三:江蘇省化工企業a在上海有一家貿易公司B。在B公司的會計報表中,只有收入和主營業務成本,營業費用、財務費用和管理費用基本為零,營業外收入較大。對于B公司來說,從會計報表分析,其盈利能力非常強,稅收也較多,但也存在稅收風險。從稅務局的角度來看,B公司是一家空殼公司。它認為工廠將以較低的價格出售給B公司,然后再以較高的價格出售以轉移利潤。然后與地方政府談財政返還(俗稱退稅),營業外收入是財政返還的體現。第三,稅收風險識別所依賴的主要會計信息稅務機關對企業的征管有審計征管和核定征管兩種方式。稅收征管是以企業的財務信息為基礎的,財務信息是揭示企業稅收風險和納稅義務的最直接因素。稅務風險識別主要依靠哪些會計信息?
1。財務會計報告。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會計報表附表。會計報表附注7。賬戶資產負債表。審計報告9。其他信息:工商、房地產、土地、金融、證券、海關、涉外管理等在年度結算中,稅務機關經常要求企業提交財務會計報告,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會計報表附注和會計報表附表。這是稅務機關分析企業納稅情況的重要資料。外商投資企業還需要提交審計報告。同時,稅務機關還將從工商、房地產、海關、涉外管理等其他部門獲取相關信息,所有信息均以財務會計信息為基礎。
與稅務部門相比,企業還有賬戶余額表。**咨詢意見認為,資產負債表是對財務報表組成和結構的單獨審查,能夠更方便地反映企業在特定時點的財務狀況和特定期間經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企業應橫向和縱向分析這些涉稅指標,以了解是否存在異常。研究納稅評估財務指標的分析方法,其實就是學習這些指標的組合。同時,企業還需要結合稅法建立自己的控制指標。比如,根據稅法規定,小規模納稅人銷售收入連續12個月達到500萬以上,將成為普通納稅人。如果企業不想成為一般納稅人,可以設置相應的控制指標。但是,如果稅法沒有明文規定,如果毛利率出現異常,那么企業就需要看主管稅務機關有什么樣的預警范圍。它可以是下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審計報告錯誤可否提起行政訴訟
2021-02-21雇傭人員死亡如何賠償
2021-01-02干活受傷雇主有關系嗎?要賠償嗎
2021-02-22訴前調解要注意什么
2021-01-30錄音去哪里司法鑒定
2021-01-04遺產中財產分割延期開庭有多久
2021-02-12企業未成立工會怎么解除合同
2021-02-10裝修工人失誤造成業主損失誰賠償
2021-01-24勞動仲裁輸了怎么賠償
2021-01-04公司加班是否可以提出解除合同
2020-12-24車上人員責任險應該歸誰所有
2021-02-07員工意外險怎么做賬
2021-01-02如何才能盡快成功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
2021-03-22陳某訴一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0-11-22第三者定義范圍不同 撞了家人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02事故索賠需準備哪些證件?
2021-01-03保險公司不承擔或者免除承擔責任的情況
2020-12-25被保險人權利之完善
2021-01-17土地承包的經營權糾紛如何處理
2021-01-03政府有償劃撥的土地怎么攤銷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