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a上市公司以172834792元的價格轉讓B公司持有的C公司65%股權和D公司持有的C公司30%股權,股權交易價格以評估機構評估的公允價值確定。B公司和D公司與a公司有關聯,但不是控股股東。為了保護上市公司及其中小股東的權益,本文對C公司進行了盈利預測,轉讓方B公司和D公司的控股股東e公司與a公司簽訂了“博彩協議”,雙方約定在未來三年(2013-2015年)內,如果C公司凈利潤不能達到預計的8169萬元、9452萬元和11630萬元,e公司將按股權比例以現金補償的方式彌補凈利潤差額。C公司2013年實際凈利潤為-3503萬元,與E公司承諾的差距為11672萬元。a公司在2014年收回了賠償金。賠償如何處理?是所得稅還是直接沖抵投資成本?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觀點一:所得稅。原因是《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若干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29號)規定,企業接受股東轉讓的資產,作為收入處理,表明該事項不屬于企業接受股東股權投資的正常行為,而是接受捐贈的行為,應當將其計入總收入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觀點二:直接減記投資成本。原因是,a公司在估值調整期支付的股權收購對價是基于標的C在按照“未來收益法”評估其股權時考慮了未來利潤。E公司支付的利潤補償實際上是部分收購對價的返還,是根據未來利潤調整對價,用于標的C資產的高估值,這不同于投資公司向下屬支付的股息。由于C公司股權比例不變,a公司實際收到的利潤補償不作為收入處理,直接沖減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成本,降低計稅基礎,而付款人B、D將增加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成本,相應增加稅基。
視點3:視為選項。究其原因,VAM是在未來不確定的情況下,收購方與轉讓方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一種協議。在上面的例子中,“賭博協議”規定,如果C公司的利潤不符合標準,e公司將向A公司支付賠償金。事實上,e公司已經向A公司出售了看跌期權。因此,VAM實際上是一種期權形式。法律分析VAM是指投資者(如私募股權投資、PE或VC)與被投資目標公司原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目標公司未來經營業績的不確定性“暫時不存在爭議”,被視為投融資雙方的妥協。為保證投資交易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協調投資后目標公司股東(包括投資者和原股東)之間的關系,并鼓勵目標公司的股東(往往是企業經營的控制者)為企業工作,這一機制應運而生。VAM作為一種財務管理工具,不僅對融資方起到激勵作用,而且能及時調整目標企業的估值,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傘。
在上例中,a公司能否根據該選項獲得E公司的利潤補償?筆者認為,期權理論上是完備的,但在實踐中具有不確定性,不易操作。原因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VAM被視為一種衍生金融工具,雙方都需要對這種實物期權進行定價,這在實踐中是很困難的。如果沒有準確的定價,后續的會計計量和稅務處理將很困難。而且,期權的法律地位不明確,會計也很少使用,因此不適合將其引入稅法領域。
那么,如果報酬不被視為期權,是用來抵消投資成本還是用來計算收益?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確定賠償金是股權轉讓協議的一部分還是單獨的收入。
在協議形式上,股權轉讓主合同不包含VAM,因此不可能包含取得的權益。VAM一般以附屬協議的形式存在,其權益的恢復也具有不確定性。由于股權轉讓的成本在股權轉讓后已經確定,因此取得的股權未進行轉讓。如果將此金額作為收入征稅,則相應的成本不能在稅前扣除。同時,VAM期間主合同簽訂時間也較長,短則一年,長則三五年。不宜確認收益并沖減投資成本。
從協議內容來看,履行主合同時除股權交易外不支付對價,利潤補償雖然是主合同的附帶收益,但實際上是股權轉讓合同對價的一部分。價值評估的本質是價值調整。如上所述,股權交易價格是在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對目標企業實際價值(未來盈利能力)的確定不一致而確定的,這不是雙方真正想要的交易價格。因此,通過VAM對雙方的估計價值進行調整,以達到雙方認可的價值。當目標公司C未能達到約定的經營業績時,為股權購買方的資產減值,實際收到的補償為資產減值補償。對于股權轉讓方而言,補償金不再形成資產,而是應當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從相關規定來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在持有資產期間,應當在會計期末判斷資產是否存在減值跡象。如果存在減值損失,無論采用成本法還是權益法核算,均應計提減值準備,計入當期損益。在投資性資產的稅務處理方面,《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六條規定,企業投資性資產按歷史成本計稅。歷史成本是指企業取得資產時發生的實際費用。《企業所得稅法》第十四條規定,企業對外投資期間,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投資資產成本。《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七十一條繼續補充。企業所得稅法第十四條所稱投資性資產,是指企業對外股權投資和債權投資形成的資產。企業轉讓或者處分投資資產時,可以扣除投資資產的成本。對于股權投資損失的所得稅處理,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股權投資損失所得稅處理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6號)規定,企業對外股權投資的損失,應當作為資產損失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在確認虧損發生的年度內一次性扣除。因此,根據上述規定,以股權的歷史成本作為計稅基礎。除本規定外,持有期間資產增值或減值的計稅基礎不作調整。該成本在股權持有期間不扣除,僅在股權轉讓或處置時扣除。股權投資的虧損,在確認虧損年度作為企業虧損計算,一次性扣除應納稅所得額。綜上所述,a公司取得補償時,其投資的計稅基礎不變,以后收回或轉讓投資時,作為收入或損失處理。在估值調整期間,A公司根據C公司的凈利潤指標,按約定提前計提減值準備。在實際收到補償時,沖減減值準備。當有平衡時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收購轉讓程序是什么
2021-01-09著作權人只能是個人嗎
2021-03-05取保候審期間是否停職
2021-01-27合同違約責任怎么寫
2021-02-07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權?
2020-12-25怎樣的情況算是非法同居
2020-12-29買房征信報告有效期多久
2021-01-01房產抵押手續
2021-01-22顧客如果喝醉酒在超市摔倒,誰來擔責
2020-12-24用人單位能否在服務期內扣押員工證件
2020-12-23試用期申請離職公司不放人怎么辦
2021-02-28實習期滿工傷 未簽合同的賠償
2020-12-09負債與勞動糾紛如何區分
2021-03-21哪些屬于終身人壽險
2020-12-01交通工具意外保險條款有哪些
2020-11-25第一個保險合同生效日是怎樣規定的
2021-01-29什么是比例賠付
2021-03-10交警調解后怎么和保險索賠
2021-01-02車輛保險合同的管轄權怎么認定
2021-02-28公司拖欠工人保險如何維權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