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約損害賠償責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違約責任。也就是說,合同當事人違反了合同規定的義務。這是違約損害賠償責任的首要條件。通常表現為拒絕履行、不履行、遲延履行、不當履行等形式。必須注意的是,違約只能發生在合同關系中,違約主體只能是合同關系的當事人,而任何其他第三人都不能成為違約方,因為它對特定合同關系的當事人不承擔任何義務;其次,違約客觀上表明它違反了合同約定的義務。
2。財產權受到損害的事實。這一事實可分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是被害人現有財產的減少,即侵害人的違約行為實際造成了對方經濟上的減少、損失、損害或者支出的增加。間接損失是指受害人能夠獲得的利益的損失,即受害人因違反合同而得不到應有的利益。這種未來利益的喪失必須具有現實意義,必須是取得而不是假定的,并且必須在一定范圍內,即違約的直接影響超出范圍,不視為間接損失。《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違約造成的損失,包括履行合同后能夠獲得的利益。條例第一句確立了全額賠償原則,后一句是可得利益的表達,也是間接損失賠償最準確的表達。因此,在合同責任中,既要賠償直接損失,也要賠償間接損失。
3。因果關系。即被害人的損失事實與違約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實際上屬于因果關系,解決了責任能否構成的問題。與實際因果關系相對應的是法律因果關系。法律因果關系解決了賠償范圍的問題。《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后一款規定,賠償數額不得超過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預見或者應當預見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這個規則可以稱為預見規則。這一規則是限制賠償范圍的最重要規則。該規則的適用應注意以下幾點:預見的主體必須是違約方,而不是守約方或債權人。預見時間的定義是“合同訂立時”,而不是“合同違約時”。對損害內容的預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損害類型的預見;另一種是對損害類型以外的損害數額的預見。中國可以參照第一種方法,即只要求預見損害的類型,而不要求預見損害的具體數額。在可預見性標準方面,我國合同法規定了“預見或應當預見”,實際上采用的是客觀標準,即合理的第三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預見的損失。
以上是本書編輯整理的相關知識律師網. 相信通過以上的知識你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如果您仍然遇到任何更復雜的法律問題,歡迎您登錄律師網律師在線咨詢。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監察大隊受理范圍
2021-02-27賄選能否行政處罰
2021-01-04前妻的孩子沒有扶養關系有繼承權嗎
2020-12-17交通事故全責可以報工傷
2020-11-12稅收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
2021-01-09房屋作為遺產如何分割
2020-11-24強行隔離戒毒怎么通知家人探視
2021-03-06交通違法打單要人證合一
2021-01-30離職了工資要次月發這違法嗎
2020-12-09期待利益不予賠償該怎樣理解
2020-11-19住房公積金是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1-01-03唯一住房如何豁免執行
2021-01-08勞動合同到期不續簽是否有補償呢
2021-02-12《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后人民法院受理 審理勞動爭議案件新
2020-11-19論發展我國出口產品責任險
2021-01-17海洋貨物運輸保險
2021-03-15保險公司再保險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1-02-16保險公司最多可以賠償的費用是多少
2020-12-18保險人對免責條款未履行提示說明需要承擔什么后果
2021-01-28尾燈噴熏黑膜被追尾了保險會賠嗎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