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人的合同有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買賣合同的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以出賣人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出賣人因未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而不能轉讓標的物的所有權,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人民法院應當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人經債權人追認取得處分權或者無權處分人訂立合同的,合同有效。但問題的關鍵是:如果無處分權人出售他人財產,未經有處分權人批準,或者無處分權人未取得處分權,買賣合同的效力應如何認定?成為審判實踐中的一個難題首先,我們來談談什么是無權處分。典型的未經授權處置很少有爭議,例如出售他人財產、出租他人財產和抵押他人財產。然而,最有爭議的問題是,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而處分財產的共有人是否無權處分財產,因為賣方是共有人之一。《物權法》第97條:共有不動產、動產的處分和共有不動產、動產的大修,應當經共有人或者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全體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因此,對共有財產的未經授權處分是否構成未經授權處分應分為兩種情況:在共有的情況下,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財產即為未經授權處分;在股份共同所有權的情況下,未經占股份2/3以上的共同所有人的同意,也屬于未經授權的處分。為什么在引入本解釋之前,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合同是有效的,更流行的解釋是,這種情況屬于待確定的效力,也就是說,權利人確認合同有效,如果合同未被批準或未獲得處分權,則合同無效。這種說法的錯誤在于法律上混淆了負擔行為和懲罰行為。負擔行為是指債務法中履行義務的法律行為,表現為合同行為;處分行為是指直接改變權力的行為,分為物權行為和準物權行為。《合同法》第51條中的“處分”應為處分,不包括負擔行為,銷售他人物品屬于負擔行為。合同的效力并不要求處分人有權處分標的物,合同應當有效。此外,對未決效力的解釋混淆了物權變動的因果行為和后果行為之間的關系。處分人無權處分,處分權只影響標的物的物權是否可以變更,不能確定合同是否有效。根據現行規定,債權人確認合同有效。債權人不認可或者不取得處分權的,合同無效。因此,在相關案例中,一些沒有處置權的人也是有效的,但這仍取決于相應的情況!以上是我們在網上找到的相關知識。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歡迎您在本網站咨詢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試用期辭職需要提前幾天
2020-11-25如何撰寫交通事故和解賠償協議書
2021-02-14尋釁滋事罪行政處罰會拘留多長時間
2021-02-28交通事故工傷怎么賠償
2020-12-20結婚程序有瑕疵如何處理
2021-03-19贍養糾紛案件
2020-11-28建設工程合同中要怎么約定仲裁條款
2021-02-09離婚調解收取財產分割費嗎
2020-11-10離職后公司扣工服折舊費違法嗎
2021-02-16設立公司規章制度時注意什么
2021-02-23競業限制協議每個月應該給補償嗎
2021-02-19如何審核勞動合同,審核勞動合同要點是什么
2021-02-15試用期應定為多久?
2021-02-22人壽保險理賠有哪些流程及注意事項
2021-01-18第三責任險處理時注意什么
2020-11-08航班延誤乘客可以要求賠償嗎
2021-03-08投保人有哪些主要義務
2020-12-31水路運輸貨物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0-11-20購買人身保險新型產品,防范誤導新對策
2020-12-19保險合同怎么簽才算成立
20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