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防止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反復的指示精神,保障今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預防控制工作的有效開展,全面運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個案專報信息系統》,實行網絡審核直報和監測疫情的零距離報告,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目的
1、提高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監測的敏感性和報告的及時性,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2、提高疫情監測報告質量,及時、準確地掌握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在人群中的發病情況和流行病學分布特征,為制訂科學、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據。
二、報告內容
1、醫務人員作出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或疑似病例的診斷后,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訂正和轉歸情況。
2、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觸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填寫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個案調查表》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觸者調查表》。
三、疫情報告
(一)報告人
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其執行職務的醫務人員為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責任報告人。發現病人時,應填報《傳染病報告卡》,并通過電話、傳真或計算機網絡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除責任報告人外的任何單位和個人均為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義務報告人。
疫情報告實行屬地化管理。鐵路、交通、民航、廠礦企業、學校等部門和系統所屬醫療衛生機構及醫務人員發現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必須按要求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指定人員對口負責轄區內醫療機構的疫情報告工作。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疫情或接到疫情報告,應立即報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同時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衛生部。
軍隊、武警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衛生主管部門根據有關規定向衛生部報告。軍隊、武警系統的醫療機構發現地方就診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必須按要求向當地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二)報告程序與時限
1、新發病例的報告
(1)醫療機構實行首診醫生負責制。醫務人員在接診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時,無論患者是否為本地戶籍、是否為本地常駐人口,都要認真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對轉院病人或再次就診病人應注明前幾次接診醫院。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發現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時,城鎮應于2小時內、農村應于6小時內電話或傳真向當地縣(區、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并以最快方式將《傳染病報告卡》寄送當地縣(區、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2)縣(區、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疫情報告后,應于2小時內上報省、市(地)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同時將收到的《傳染病報告卡》進行網絡直報。
縣(區、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接收到的《傳染病報告卡》及時進行審核,發現有缺項或錯誤的地方,立即予以核實、補充和更正,并核對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資料數據庫,剔除重復的《傳染病報告卡》,修正報告數據。
(3)縣(區、市)衛生行政部門接到疫情報告后,應于2小時內核實并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同時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
接到報告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并同時向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衛生部接到報告后立即向國務院報告。
2、訂正和轉歸報告
(1)訂正報告,包括疑似病例轉診斷病例、疑似病例排除、診斷病例轉疑似病例、診斷病例排除。
責任疫情報告人在對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診斷進行訂正時,應及時填寫“訂正報告卡”(同“傳染病報告卡”,選擇“訂正”項),并于更改診斷后,城鎮應于2小時、農村應于6小時內向當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同時寄送“訂正報告卡”。
(2)轉歸報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治愈出院、轉院、以及死亡等情況要及時填寫“轉歸報告卡”(同“傳染病報告卡”,選擇“轉歸”項),城鎮應于2小時、農村應于6小時內報告當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同時寄送“轉歸報告卡”。
3、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間,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根據衛生部要求,實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疑似病例發病、轉歸等情況日報和“零”病例報告制度。
(三)流動人口疫情信息報告與交流
(1)發現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疑似病人為外地(本縣(區、市)以外的其它任何地區)來本地就醫,或者發現病人在潛伏期(發病前14天,下同)內或發病后有異地旅行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在調查核實后24小時內,電話通知患者在潛伏期內和發病后曾居住、旅行停留過地區的縣(區、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同時將《傳染病報告卡》、《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個案調查表》復印件,通過傳真或計算機網絡等方式傳送上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以便進行疫點消毒,追查和管理密切接觸者。
發現外籍和港、澳、臺地區的患者,或有國外和港、澳、臺地區旅行史的內地患者,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應按前述“新發病例報告”規定的報告程序和時限要求報告衛生部,由衛生部或衛生部授權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通報相關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
(2)發現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疑似病人或密切接觸者離開現管理地,現管理地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立即上報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同時通知其到達地同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沿途有關交通、鐵路、民航部門,以便對患者和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管理。
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后,要立即協調政府有關部門采取措施。
(3)外來就醫者、或在潛伏期內及發病后有外出旅行史患者在排除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或疑似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后,病例現管理地縣(區、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報告后,要及時通知患者在潛伏期內及發病后曾居住、旅行停留過地區的縣(區、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解除對該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
外籍和港、澳、臺地區的患者,或有國外和港、澳、臺地區旅行史的內地患者被排除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或疑似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按前述報告程序要求執行,并于12小時內報告衛生部。
四、病例調查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報告后,應立即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流行病學調查內容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個案調查及其密切接觸者的追蹤調查。
調查時使用衛生部下發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個案調查表》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觸者調查表》(衛發電[2003]28號)。
五、報告方式
1、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對《傳染病報告卡》、《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個案調查表》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觸者調查表》的錄入進行審核,并實施網絡直報。
各地通過網絡登錄到“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個案專報系統”,報告和管理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個案數據。
2、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傳染病的旬報和月報時,可直接從“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個案專報系統”中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個案數據轉入“國家疾病報告信息管理系統”。
3、現已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疫情報告點)應通過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發的登錄帳號和密碼進行網絡直報,其它醫療機構應創造條件,盡快實現網絡直報。報告內容包括首次病例報告、訂正報告和轉歸報告。所填寫的《傳染病報告卡》由本院防保科存檔備查。
4、暫無條件進行網上直報的縣級疾病預防控機構,須通過最快方式將《傳染病報告卡》、《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個案調查表》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觸者調查表》報送到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網絡直報。
5、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指派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進駐醫療機構的發熱門診、指定診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醫療機構,同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共同開展工作,負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六、資料分析與利用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及時對轄區的疫情數據進行分析,為防治決策和調整工作重點提供參考依據。
1.疫情分析
對當日疫情和累計疫情進行分析,包括報告病例數、收治病例數、死亡病例數和病例轉歸情況、治愈出院數,以及發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等。
2.流行病學分布
(1)人群分布特征:年齡、職業、性別分布、流動人口、重點職業發病特點等。
(2)時間分布特征:發病時間、就診時間、報告時間、住院時間分布等。
(3)地區分布特征:不同地區分布、城鄉分布、聚集性分析等。
3.專題分析
(1)疫情報告系統及時性分析:時間間隔頻數分析(如,發病日期到診斷日期、發病日期至報告日期、發病日期至住院日期、診斷日期到報告日期等);
(2)病例接觸史、傳染源及傳播鏈分析;
(3)疫情波及地區情況分析。
4.分析結果應及時形成報告,報送同級政府的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并及時向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反饋。
七、通報與公布
1.任何單位和個人對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
2.衛生部根據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情況,及時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以及軍隊衛生主管部門通報。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發生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向毗鄰和相公共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通報。
接到通報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必要時,應當及時通知本轄區的醫療衛生機構,做好預防控制工作。
3.衛生部及時、如實向社會公布疫情;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如實公布本行政區域的疫情。
八、組織實施與評價
1、按照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個案專報系統”的技術支持,培訓省級師資,并對系統運行進行指導和評價,負責對全國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與報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管理本省監測報告系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具體組織實施。
2、各網絡直報單位通過撥號或其它專線方式接入Internet;并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信息中心分配的用戶ID和密碼進行登錄報告,第一次使用時須更改登錄密碼并妥善保管密碼。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通過專線或其它方式接入Internet,對報告數據進行審核、修正、統計與分析。
3、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隨時對監測報告資料的及時性、完整性、準確性進行評價,定期開展醫院漏報調查,及時發現問題,采取必要措施,提高監測報告系統的敏感性。
衛生部
2003年9月2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06年修訂)
2006-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
2010-02-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決定(1983)
1983-09-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1993)
1993-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所附的“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誘殺裝置和其他裝置的修正議定書”》的決定
2002-04-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信用卡規定的解釋
2004-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文物的規定適用于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古人類化石的解釋
2005-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2006)
2006-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入《國際承認航空器權利公約》的決定
1999-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國和加拿大領事協定的決定
1998-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鄉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
1992-07-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轄權的決定
1987-06-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在一九七九年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將革命委員會改為人民政府的決議
1979-09-1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1979-07-0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995-03-1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批準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關于設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的建議的決定
1993-03-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
2000-08-25技術進出口合同登記管理辦法(失效)
2001-12-30對外承包工程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城市供水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9修訂)
2019-04-03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
2014-02-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見
1970-01-0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常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3-08-15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3-07-1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6-27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201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