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條 破產財產在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后,依照下列順序清償:
?。ㄒ唬┢飘a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
?。ǘ┢飘a人欠繳的除前項規定以外的社會保險費用和破產人所欠稅款;
?。ㄈ┢胀ㄆ飘a債權。
破產財產不足以清償同一順序的清償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
破產企業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工資按照該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釋義】
本條是關于破產財產清償順序的規定。
破產人進入破產清算程序以后,由于其財產通常已經不足以支付全部破產債權,在破產清償順序中的位置前后,將直接決定著債權人債權的滿足程度。因此,如何確定破產清償順序,在破產清算程序中如何維護全體債權人的整體利益并保護特定債權人的債權優先獲得清償,是破產法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在確定破產清償順序時,要從本國的實際出發,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穩定,同時也要參考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本條立足國情,并借鑒國際慣例,對破產清償順序做了如下規定:
?。?)破產財產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破產費用是為了保證破產程序的進行而支付的各種費用,包括破產案件的受理費用、債務人財產的管理變價和分配所需費用以及管理人執行職務的費用等。共益債務是破產管理人為債權人的共同利益、在破產案件受理后管理破產財產所負擔的債務。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均為破產程序能夠開始和順利進行的物質基礎,應當從破產財產中隨時支付,否則破產程序就無法進行。
?。?)破產財產在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后,首先用來清償破產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破產人所欠職工工資和社會保險費用的償付,關系著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優先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國際勞工組織制定的雇主破產情況下保護工人債權公約也明確要求,在雇主破產情況下,應以優先權保護工人因其就業而產生的債權,以使工人能在非優先債權人獲得其份額之前,從破產雇主的資產中獲得償付。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列入第一清償順序的包括破產人拖欠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拖欠的社會保險費用中應當納入職工個人賬戶的部分以及拖欠的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其中拖欠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的含義很清楚。以下著重介紹有關社會保險費用和補償金的范圍。
按照有關規定,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險主要共包括五種,即:①基本養老保險。依據1997年7月16日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和1999年國務院頒布的《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規定,基本養老保險費的征繳范圍是: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及其職工,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及其職工。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均需向社保機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企業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一般不得超過企業工資總額的20%,具體比例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職工個人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繳費工資的4%,1998年起每兩年提高1個百分點,最終達到本人繳費工資的8%。職工個人繳納的基本養老費全部計入個人賬戶,其余部分從企業繳費中存入。個人賬戶的儲存額只用于職工養老,不得提前支取。②基本醫療保險。依據1998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和《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規定,基本醫療保險費的征繳范圍是: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及其職工,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事業單位及其職工,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社會團體及其專職人員。用人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率應控制在職工工資總額的6%左右。職工個人的繳費率一般為本人工資收入的2%。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由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構成。職工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計入個人賬戶。用人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的30%左右劃入職工個人賬戶,其余部分用于建立統籌基金。③失業保險。依據1999年1月22日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失業保險條例》的規定,失業保險費的征繳范圍是: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及其職工,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城鎮企業事業單位按照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繳納失業保險費;城鎮企業事業單位職工按照本人工資的1%繳納失業保險費。④工傷保險。依據2003年4月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工傷保險費的征繳范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工傷保險費由用人單位繳納,職工本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數額為用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乘以單位繳費率,由國家根據不同行業的工傷風險程度確定行業的差別費率并確定若干費率檔次。⑤生育保險。依據1994年勞動部頒布的《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的規定,生育保險費的征繳范圍是城鎮企業。生育保險費由用人單位按照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繳納,職工個人不繳納。生育保險費的費率由當地人民政府根據計劃內生育人數和生育津貼、生育醫療費等各項費用確定,最高不得超過工資總額的1%。按照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在現行的社會保險中,只有破產人所欠職工的應當納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費用,是作為第一順序清償的。
我國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對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作了規定。例如《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因下列事項與職工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解除合同的;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后,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對于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破產人拖欠未支付的,依照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也作為第一清償順序的債權,應當優先支付。
?。?)破產人欠繳的本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以外的社會保險費用以及稅款,作為第二清償順序清償。即破產人欠繳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應當納入統籌基金的部分以及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保險費,以及破產人應繳納的各項稅款,在第一順序債權清償完畢后,優先于其他普通破產債權清償。稅收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在破產清算程序中,保證其優先受償,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其他普通債權在上述兩個順位的債權完畢后,作為第三順序的債權清償。
破產財產不足以清償同一順序的清償要求的,按照比例清償。破產財產對同一順序的債權清償都不能全部滿足,就要根據各個債權人的債權占該順序總債權的比例,從破產財產中接受清償。例如,某一順序的總債權為100萬元,共有四個債權人,其債權各為25萬元,而可供分配的破產財產為10萬元。那么,此時每個債權人可接受的清償就均為2.5萬元。
破產企業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對于企業的破產,負有一定的責任。同時,這部分高級管理人員的工資相對與企業的普通勞動者來說,是較高的。如果將其工資與普通勞動者的工資均作為第一清償順序進行清償,是不公平的。因此,本條第三款對破產人高級管理人員的工資清償進行一定的限制。按照該款規定,破產人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工資雖然可以作為第一順序清償,但其數額只能按照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人民陪審員法
2018-04-27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1983-09-02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1958-01-09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2001-08-3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
2002-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
2001-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血液制品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物業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稽查條例(2016年修訂)
2016-07-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函
1970-01-01水利事業費管理辦法
2000-03-05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的通知
2011-02-15國務院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
2011-01-21城市出租汽車管理辦法[失效]
1997-12-23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
2009-08-24森林防火條例
2008-12-0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2008-09-18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
2008-06-0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清明節期間文明祭掃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
2008-03-23關于加強中央企業負責人第二業績考核任期薪酬管理的意見
2007-12-26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十月份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專項行動進展情況的通報
2007-11-07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
2007-07-2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國務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
2007-04-18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條例
2007-04-25國務院關于建筑安裝企業工人、職員在冬季非施工期間的工資待遇的規定[失效]
1957-11-14國務院關于職工轉正定級問題的通知
1967-12-28國務院關于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失效]
1981-07-07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林業部關于加強松香集中統一管理的請示的通知
198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