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國務院同意國家農委《關于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現轉發給你們,望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研究執行。
(一)我國農業就總體來說有兩個基本特點:一個是每人平均耕地較少, 但山
多, 水面、草原大,自然資源豐富;一個是技術裝備落后,但勞動力資源豐富。
發展農村經濟必須從這一實際情況出發。 只有繼續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確定的一系列方針、 政策,尊重客觀規律,真正信任和依靠億萬農民,精耕細作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開發各種資源,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才能保證我國農業建設的正常進行。
搞好多種經營是發展商品經濟的關鍵環節。務必要使同志們懂得,沒有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我國的農業不但不能實現現代化,就是擺脫困境也是不可能的。
(二)建國以來,我們在農業基本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農業生產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農業生產、其中特別是糧食生產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基本上保證了十億人口的糧食供應。這個成績是必須肯定的。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左傾錯誤思想的影響下,對農業生產的指導,存在著很大的片面性和嚴重的主觀主義傾向。 長期以來, 我們把絕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耕地上,而耕地又幾乎只是集中于種糧食作物。不少地區,為發展糧食作物而不講具體條件,不計生產成本,不問經濟效益,不顧負擔能力,制定不切實際的大計劃,追求無法實現的高指標。 結果, 糧食雖然在一個短時期內增了產,但不必要地擠掉了多種經營和家庭副業, 致使農業內部比例失調, 自然資源受到破壞,農民負擔沉重。這個教訓是必須記取的。
(三)農業同林業、牧業、漁業和其它副業,糧食生產同經濟作物生產,彼此既有相互制約的一面,又有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一面。只要保持合理的生產結構,建立良好的大農業生態體系,就能取得綜合發展的效果。為逐步確立這樣一種結構,必須做好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制訂分區的和全國的國土利用總體規劃,作為指導農業布局的科學依據。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糧食供應的緊張狀況,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緩和,因此,對糧食問題決不可掉以輕心。糧食生產必須繼續抓緊。發展多種經營,決不能擠掉糧食。為發展糧食生產而推廣應用技術,興辦農田水利,改善物資供應,改造低產田,提高單產與總產量等確有成效的措施,均不可放松。但是,從過去多年和近兩年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經驗看來,只有因地制宜, 才能最合理地利用自
然資源, 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違背因地制宜原則,單純抓糧食,不僅多種經營
受到破壞,糧食生產最終也上不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發展多種經營,會在資金、肥料等方面對糧食生產起保障和促進作用,可收兼顧并利之效。此外,開展多種經營,還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專業化,為大量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有利于做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有利于保持適于農業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實踐已經證明,開展多種經營對于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鞏固集體經濟,同樣具有不容置疑的重大意義。
我國居民的食物構成,在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除純牧區外,還只能以糧食為主。但是,充分利用目前的各種有利條件,多飼養一些草食禽畜和魚類,多生產一些食油、蔬菜、食糖、干果和野生植物淀粉等產品,以代替部分糧食,逐漸使食物結構有所改進,又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可能的。生產這些東西,有的要用點糧食和耕地,有的不用糧食、不占耕地,卻有廣開生產門路、增加收入之利,確實是大有發展余地的。
中央、國務院決定,今后若干年要繼續保持一定數量的糧食進口。各級人民政府應在糧食供求平衡的條件內,有計劃地逐步把農業經濟內部比例失調的狀況調整過來。此項工作,方向要堅定,步子要穩妥。要綜合各種有關因素,反復分析,趨利避害,慎重決策,穩步前進。
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這就是我們的方針。
(四)三中全會以來,一些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對發展農業,調整布局,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意見。如:要放眼于對全部國土的利用;要有大農業與大糧食的觀點;糧食要著重抓總產而不能只看種植面積;改變耕作制度要考慮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因地制宜,重視經濟效果;在南方已經證明不適合種雙季稻的地區適當縮小雙季稻;在華北、東北注意改單一糧食連作制為多種作物輪作制;要提倡科學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等等。對于這些建議,各地同志應該高度重視,認真研究,通過反復試驗,進行抉擇,逐步推行。中央、國務院希望造成一種風氣和逐步形成相應的制度,以便提供有利的條件,更大地發揮科學技術人員的作用。
(五)開展多種經營,要發揮集體和個人兩個積極性。生產隊要根據當地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的狀況和生產習慣,推行在統一經營的前提下,按專業承包、聯產計酬的生產責任制, 組織各種形式的專業隊、 專業組、專業戶、專業工。同時要通過訂立合同和其它形式,積極鼓勵和支持社員個人或合伙經營服務業、手工業、養殖業、運銷業等。凡是適宜社員個人經營的項目,盡量由農戶自已去搞,生產隊加以組織和扶助。
不搞包產到戶的地方,可以因地制宜,適當擴大自留地、飼料地。兩者面積的最高限度可達生產隊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十五,各地的具體比例,由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根據當地情況和社員群眾的意見,分別確定,不要一刀切。除農忙季節外,應允許一些半勞力和輔助勞力不出集體工,以便專心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庭副業(即允許存在群眾所說的“自留人”)。責成農委會同有關部門制訂專門經濟法規,以保證國家對社會主義輔助經濟和個體經濟的積極扶持有章可循。
農民在發展多種經營及其它各項生產中,由于技術水平高低和付出勞動多少不同而出現收入上的差別,因差別而出現競爭,是合理的。不應當把這種現象看成是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更不應當由此導致打擊、限制多種經營的錯誤做法。
(六)多種經營,綜合發展,應當作為我國繁榮農村經濟的一項戰略性措施。落實這項措施,牽連的方面很多,比如商品糧供應的平衡問題,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利益的統籌兼顧問題等。因此,必須堅定而又審慎地、積極而又穩步地前進。關鍵問題之一,是把生產隊的自主權、農民的主動性和國家經濟計劃的要求協調起來。中央、國務院建議逐步推廣經濟合同制,條件具備的地方可以先行試點。糧食征購任務和經濟作物的收購任務,由國家收購部門同生產隊訂立合同,確定雙方應承擔的義務。生產隊保證完成合同規定的交售任務,對作物種植面積有權自行靈活安排,剩余的產品,有權自行處理。
(七)開展多種經營,要組織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切實解決產供銷和技術指導等方面的問題。農業、工業、商業供銷、交通運輸、財政金融、科學技術各部門,都要把這項工作作為重要任務。要使各行各業的同志、首先是各級干部了解:如果我們不首先關心和切實解決八億農民的溫飽和富裕問題,只是考慮向他們多購取城市需要的各種農副產品,而忘記千方百計幫助農民多生產這些產品,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那是根本談不上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改善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方法,調整農業內部的生產結構,建立農工商綜合經營的農業經濟體制,都是我國經濟建設中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都是擺在全黨面前的新課題。我們必須重新學習。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從中央、國務院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除緊緊抓好當前的各項工作外,還應親自動手,組織干部和技術人員,對農村經濟進行系統周密的調查和試點,研究新情況,發現新問題,取得新知識,提出新建議,積累新經驗,使我國農村社會主義事業更有活力,更加蓬勃地向前發展,逐步走出一條適合國情的發展農業的路子。
(國家農委《關于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