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
湖北省促進生豬生產和價格穩定工作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二○一一年八月十九日
湖北省促進生豬生產和價格穩定工作方案
為了促進我省生豬生產持續健康發展,防止豬肉市場供應和價格大幅波動,推動湖北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強省的跨越,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生豬生產平穩健康持續發展防止市場供應和價格大幅波動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11]26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現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觀,以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生豬生產能力、發展現代養豬業為核心,進一步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著力構建防止價格大起大落、生產大上大下的長效機制,減緩生豬市場的周期性波動,促進生豬生產平穩健康持續發展。
二、目標任務
全面深入推進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力爭到“十二五”期末我省生豬出欄達到4500萬頭以上,力爭達到5000萬頭,其中年出欄萬頭以上大型標準化規模養豬場達到1000個、年出欄500-9999頭中型標準化規模養豬場10000個、標準化養豬“150”模式50000棟,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0%以上;國家生豬調出大縣隨國家政策逐年增加;增強省級豬肉調控能力,省級生豬活體儲備由1000噸增加到2000噸,建立健全預警機制,完善儲備吞吐調節辦法,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和過度上漲。
三、工作措施
(一)促進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
1、開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實施清潔養殖工程。各地要積極支持原有生豬規模養殖場標準化改造,實施清潔養殖工程,重點提高糞污處理與利用能力,做到養殖場凈道與污道分設,雨水與污水分離,力求干清糞與沖欄水分離,污水進行深度處理,使之達到環保要求。加強中央安排我省的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改擴建項目資金管理,由省級發展改革部門會同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提出項目總體安排方案,有關市、縣發展改革部門會同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組織編制項目實施方案,督促各項目實施單位按照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標準規劃設計項目建設內容,逐項實施落實,確保本地區生豬生產能力穩定。
2、進一步推進調出大縣建設,扶持家庭式規模養殖。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生豬生產平穩健康持續發展防止市場供應和價格大幅波動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11]26號)通知精神,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重點用于支持以標準化養豬“150”模式為代表的家庭式標準化養殖,使我省的標準化養豬“150”模式棟數實現倍增,年出欄生豬1500萬頭以上。
3、認真落實能繁母豬補貼政策,穩定生豬生產。繼續對能繁母豬養殖戶發放飼養補貼,每頭能繁母豬每年補貼100元,其中中央財政負擔60%,省財政負擔20%,市縣財政負擔20%。各地畜牧、財政、統計等部門要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對養殖場(戶)能繁母豬實際存欄數量進行逐場(戶)核查,縣級統計核實能繁母豬數量必須做到見豬、見人、見標、見榜,統計結束后,以行政村為單位張榜公布,接受村民監督,數量不實的要及時更正。要根據此次統計核查結果,及時向飼養能繁母豬的養殖場(戶)兌付能繁母豬補貼資金。補貼資金通過“一卡通”或“一折通”的形式直接兌付到養殖場(戶)。
4、鼓勵龍頭企業建基地,加快生豬產業化進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個一批”戰略,一方面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積極投資湖北生豬產業,另一方面下大力培植扶持本土企業和品牌做大做強。堅持外引與內扶并重,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引導推進生豬產業化經營,促進生豬產業提檔升級,實現我省生豬產業由生產大省向生產和加工強省的轉變。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技術推廣、行業管理、行業自律、維權保障、市場開拓、聯結龍頭企業的作用,組織養殖戶采用合同約定,推行訂單收購。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辦法,鼓勵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設飼料原料批發市場,保證省內飼料原料的供應。鼓勵飼料企業進行玉米、豆粕等原料的套期保值,降低飼料生產成本風險。
(二)推進生豬品種改良
1、完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力求仔豬供求平衡。抓緊制定我省“十二五”原良種場建設規劃,支持生豬原良種場建設,鼓勵組建大型畜牧種業集團,加強種豬測定和選育,提高種豬質量。實施父母代種源工程,解決農戶從事標準化規模養殖的豬源問題,力求實現縣域內的仔豬供求平衡,避免因商品仔豬跨區調運而導致引發重大動物疫病發生和成本上升等問題,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2、擴大生豬良種補貼覆蓋面,促進生豬品種改良。繼續落實國家生豬良種補貼政策,加大補貼政策的落實力度。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進一步強化和規范生豬人工授精站的標準化建設,加強生豬人工授精站的日常監管措施和力度。省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將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項目督導和隨機抽查,重點檢查補貼使用情況,查閱配種記錄,核查農戶
簽字或手印,抽查良種豬精液質量等,項目縣畜牧、財政部門要加強項目檢查,及時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和資金使用情況。
(三)支持生豬疫病公共防疫體系建設
1、落實防疫責任。認真貫徹落實《湖北省動物防疫
條例》,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基層動物防疫機構的投入,為基層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和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購置必要的檢測設備,落實工作經費,改善工作條件,確保動物疫病防控需要;切實加強生豬疫情監測和防控,加大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力度,及時發現和處置疫情,嚴防疫情擴散和病死豬流入市場。
2、實行免費強制免疫,切實做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各級政府要層層
簽訂責任狀,強化動物防疫工作的領導責任。全省建立重點部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監管工作責任制,對規模養殖場(戶)、養殖小區、活畜禽交易市場、動物屠宰加工場等疫情風險較高部位,實行定員監管,明確職責,掛牌服務。省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要制定考核方案,對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密度、疫情監測、畜禽發病死亡率等關鍵環節進行量化評價,市縣畜牧獸醫主管部門也要制定相應的工作考核方案。要繼續落實好對國家一類動物疫病免費強制免疫政策,所需疫苗經費由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共同負擔。中央財政對基層動物防疫員的工作經費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1200元,加大省級財政“以錢養事”轉移支付資金用于村級畜牧防疫員勞務報酬的落實力度。
(四)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支持生豬生產
1、鼓勵合作社自辦保險,強化保險對產業的支持。建立更加嚴格的保險與耳標識別、生豬防疫和無害化處理聯動機制,提高能繁母豬保險覆蓋面。每頭能繁母豬保險金額為1000元,保費為每頭60元。中央、省、市(縣)按既定比例負擔。在落實好能繁母豬保費補貼政策的同時,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保險公司的指導下自辦保險,
武漢市要借鑒
成都、
重慶經驗全面推進生豬保險,其他有條件的縣市也要積極開展試點工作,使規模養殖的商品豬“愿保盡保”。各地要探索設立生豬保險費專項資金,由政府補一點,產業鏈條上的相關企業扶助一點,養殖戶出一點的原則,減輕養殖戶負擔,降低養豬業風險,保護養殖戶的利益。
2、創建畜牧創業投資基金,服務畜牧業發展。加快組建湖北省畜牧產業發展投資公司,設立畜牧創業投資基金。通過投資基金平臺,實現資本與產業的對接,促進一批畜牧中小企業價值提升、做大做強,推動成長性好的畜牧企業迅速走向資本市場。
3、創新貸款機制,加大信貸支持。各級財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在縣級建立和完善
擔保貸款體系。對規模化養殖要通過加快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建立切實可行的
貸款擔保機制,為生豬專業合作社和生豬加工企業,規模養殖場(戶)提供信用擔保,加大金融機構對生豬養殖和加工的信貸支持力度,解決生豬養殖“融資難”問題。
4、建立武漢農畜產品交易所,規避市場風險。由農業廳指定一家企業為主發起人,啟動設立武漢農畜產品交易所,通過“現貨+保證金”的方式,實現生豬先賣后養、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目標,解決生豬市場頻繁波動的難題。
(五)保障生豬養殖用地和用電
各地要按照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于完善設施農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155號)、國土資源部《關于促進規模化畜禽養殖有關用地政策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20號)、《省人民政府關于發展生豬產業化經營的意見》(鄂政發[2010]52號)、《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鄂政發[2010]57號)等文件精神,合理規劃養殖區建設,安排畜牧生產用地,進一步簡化畜牧業用地審批
手續。對成長型、擴張型龍頭企業新上畜禽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精深加工項目所需用地,只要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發展規劃和現代農業規劃的,應優先安排解決,鼓勵合理利用荒山、荒地、灘涂等發展畜禽養殖。農業生產中的養殖業用電統一按農業生產電價執行。
(六)充分運用豬肉儲備體系調控市場
1、推動屠宰行業結構調整,規范經營。在全省形成以跨區域流通的大中型屠宰企業為主體,以供應本地市場的中小型屠宰廠(場、點)為補充,區域合理布局、梯次配置、有序流通的產業結構。加大對大型屠宰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規模化程度。建設年屠宰量在100萬頭以上的大型屠宰企業5家,通過冷鏈運輸、大型批發市場批發、連鎖網絡、專賣店和配送等方式,使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
2、建立省級豬肉儲備體系,保障市場供給。增強省級豬肉調控能力,省級生豬活體儲備由1000噸增加到2000噸。鼓勵省內大型屠宰加工企業增加豬肉儲備,擴大豬肉深加工規模。加強對豬肉供求及價格走勢的分析預測,將地方儲備與豬價格調控預案相結合,做好豬肉的收儲與投放工作,充分發揮“蓄水池”作用,切實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和豬肉價格過度上漲。全省按照保障7天供應量的要求,共需儲備豬肉16500噸,其中武漢市4517噸、
十堰市784噸、
黃石市949噸、
荊州市1820噸、
襄陽市1660噸、
宜昌市1038噸、
荊門市846噸、
鄂州市263噸、
孝感市951噸、
黃岡市1335噸、
咸寧市579噸、
恩施州394噸、
隨州市496噸、
仙桃市235噸、
天門市326噸、
潛江市282噸、
神農架林區25噸。
(七)完善生豬防疫撲殺和無害化處理政策
1、足額落實生豬防疫撲殺和無害化處理政策,提高補助標準。建立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預備金,及時兌現撲殺補助經費。提高因防疫需要而撲殺的生豬補助標準,由目前的每頭600元提高到800元。病死豬要堅決做到不準宰殺、不準食用、不準出售、不準轉運,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加大對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的支持力度,對屠宰環節病害豬損失補貼由每頭500元提高到800元;對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費用給予每頭80元的補助,各級財政按照生豬撲殺現行比例配套分擔。
2、切實加強生豬養殖、運輸和屠宰環節的監管。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生豬養殖場(小區)開展“三品一標”(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產品和地理標志)認證工作,切實加強生豬養殖、運輸、屠宰等環節的監管。規范檢疫監管,堅決杜絕“隔山開證”等問題。認真開展“瘦肉精”監管、整治工作。發現問題,要按照農業部“五不放過”的原則,一查到底,絕不姑息。大型屠宰企業要開展“瘦肉精”等違禁物自檢。各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要認真開展檢疫監測同步工作。各地要安排落實“瘦肉精”等違禁物專項監測經費,加強監測、監管的物資經費保障,定期開展生豬“瘦肉精”等違禁物拉網式監測。
(八)建立應急保供穩價機制
1、加強統計監測工作。統計部門要嚴格執行國家生豬抽樣調查制度,及時發布生豬存欄、結構和出欄數量等信息。物價部門要加強對生豬生產的成本調查和市場價格監測分析工作。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要加強生豬生產動態跟蹤和監測預警工作,重點加強生豬存欄結構、變化和生豬疫情的調查分析預警。商務部門要繼續做好生豬屠宰量和豬肉等畜禽產品市場銷售量、價格的調查統計。有關部門要根據形勢的發展,逐步擴大監測調查點覆蓋范圍,不斷提高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
2、建立生豬監測預警平臺,提高數據時效性和準確性。建立省、市、縣三級聯網的統一信息化數據平臺,有條件的地方可延伸到鄉鎮、村級,實現數據采集自動化、管理規范化、信息交流網絡化,指標標準化,提高畜牧業統計監測的時效性和準確性,為政府宏觀決策、畜牧部門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和搞好信息發布提供優質服務。建立畜牧業生產動態監測預警及應急管理平臺,實現規模養殖場動態月度監測和預警功能和生豬價格日監測,及時、動態、全面顯示本省的生產及市場分析情況。
3、加強市場、質量和價格監管,保證質量安全。進一步做好肉食市場動態監測,充分發揮市場供應和市場價格的引導作用,切實加強生豬定點屠宰管理,打擊私屠濫宰和給生豬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質等違法行為;嚴格屠宰行業準入管理,清理整頓達不到標準的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到“十二五”期末,全省生豬屠宰廠(場)數量控制在600個以內。在全省聯動投放儲備豬肉,平抑市場價格。各級人民政府對肉品質量安全負總責,公安、工商、農業、商務、質檢、物價、食品藥品監督等部門要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從嚴查處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4、妥善安排低收入群體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各地要進一步提高對建立實施聯動機制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站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高度,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統計局《關于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的通知》(發改價格[2011]431號)和省里有關規定,妥善安排好低收入群體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保證價格臨時補貼足額及時發放到位。
(九)強化領導責任,保障工作經費
1、強化組織領導,齊抓“菜籃子”工程。豬肉是菜籃子的主要品種,關系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各級人民政府要把避免生豬業大起大落作為緊迫任務,抓好各項政策措施的組織落實,要抓緊制定本級促進生豬生產和價格穩定的工作方案,繼續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妥善解決好生豬生產、加工、市場供應等方面的矛盾和問題以及牛羊肉、禽蛋奶和水產品等其他“菜籃子”產品的生產與市場供應工作。省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各級人民政府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政策的全面落實。對抓落實工作完成好的地方,要給予通報表揚;對政策落實不力、弄虛作假的地方要實行責任追究。
2、保障工作經費,確保工作有序開展。省財政要將省級生豬監測預警平臺建設和運行列入專項預算,保障生豬統計監測工作經費。市縣財政部門要安排專項資金,保證生豬等“菜籃子”商品生產、流通、消費領域統計、監測、分析工作的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