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政發〔2007〕65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屬單位:
現將《
天津市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暫行辦法》印發給你們,望遵照執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九月十七日
天津市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確保農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以家庭為主,多種方式并存,制度模式與當前生產方式相結合,保障水平與農村群眾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建立較低標準、廣泛覆蓋、統籌城鄉就業、與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相銜接的養老保障制度體系。
第三條 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由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構成。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制度為本制度實施初期的過渡性制度。
第四條 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行全市統籌,分別執行統一制度、統一政策。對基金分別實行統一征收、統一管理、統一使用。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由各區縣人民政府經辦管理。
第五條 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主管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工作。負責政策的制定和業務指導,根據區縣農村群眾生活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本市上年社會平均工資和物價指數等因素,會同有關部門提出調整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和繳費標準以及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標準的意見,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執行。
有農業的區縣人民政府負責本區縣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工作的政策宣傳和組織實施。
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農籍職工和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征收、支付和管理。
第二章 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第六條 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共同負擔,實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完全積累模式。
第七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下列用人單位及其職工, 應當參加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一)鄉村中的集體所有制企業及其職工;
(二)城鎮中的鄉村企業及其農籍職工;
(三)鄉村中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及其職工;
(四)其他符合條件應當參加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單位和職工。
第八條 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費以本市上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為繳費基數,按照8%的比例籌集,其中用人單位繳納6%,職工本人繳納2%。個體工商戶按照上述基數和8%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其中6%作為用人單位繳費,2%作為職工個人繳費。
用人單位繳納的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費在稅前列支。
第九條 本辦法實施前成立的用人單位應當自本辦法實施之日起30日內,本辦法實施后成立的用人單位應當自成立之日起30日內,持
營業執照或批準成立文件,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參加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登記手續。用人單位終止或變更與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有關事項的,應當自終止或變更之日起30日內,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注銷或變更手續。
第十條 農籍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費, 由用人單位到所在區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照規定的繳費基數和比例按月繳納。個人繳費部分由用人單位從農籍職工工資中代扣代繳。
第十一條 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包括:
(一)個人繳納的全部養老保險費;
(二)集體所有制企業和私營企業繳費額的85%,個體工商戶繳費額的90%;
(三)個人賬戶基金投資運營部分的收益;
(四)個人賬戶的利息。
第十二條 經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核, 凡按照規定的標準累計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滿15年的農籍職工,自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0周歲的次月起,可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基本養老金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貨幣的形式實行社會化發放。
農籍職工達到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但累計繳費年限不滿15年的,經本人與用人單位協商,可選擇延長繳費期限或一次性躉繳基本養老保險費滿15年的方式,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也可以將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同時終止基本養老保險關系。
第十三條 農籍職工基本養老金領取標準, 按照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計算。計發月數參照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印發的《天津市改革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的實施意見》(津勞局〔2006〕329號)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四條 集體所有制企業和私營企業繳費額的15%、 個體工商戶繳費額的10%作為儲備金,用于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調整和對超過平均預期壽命參保人員的待遇支付。儲備金管理辦法另行制定。
第十五條 農籍職工因用人單位破產、 解散、撤銷或者與用人單位
解除勞動關系等原因中斷繳費的,保留個人賬戶,待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后,再辦理賬戶轉移手續,也可以由本人履行全部繳費義務。
第十六條 參加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后, 又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保留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待其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按照參加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當年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最低繳費標準,逐年折算繳費年限,符合城鎮企業職工退休條件的,將其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儲存額轉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享受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不符合城鎮企業職工退休條件的,將其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儲存額和用人單位按照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繳納的6%,一次性轉入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享受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第十七條 參加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 因戶口遷出本市、或被錄用為國家公務員、或出國定居或死亡的,應當辦理個人賬戶的清算。
第三章 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第十八條 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以個人繳費為主, 政府給予適當補貼,實行個人賬戶完全積累模式。
第十九條 具有本市農業戶籍或小城鎮戶籍, 年滿18周歲不滿60周歲的下列人員,可以參加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
(一)從事農、林、牧、漁等勞動的人員;
(二)不在任何經濟組織和非經濟組織從業、工作或勞動的農村居民。
五保供養人員不納入參保范圍,仍按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享受相關待遇。
第二十條 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標準根據預期的待遇水平確定,待遇水平不低于領取時本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導線。本辦法實施初期,按每人每月125元的待遇水平確定不同年齡參保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標準。繳費標準隨待遇水平的提高進行調整,調整后的繳費差額,依據不同年齡參保人相對應的積累額重新核定。農村居民個人繳費與政府補貼標準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公布。
第二十一條 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以行政村為單位,由鄉鎮勞動保障服務中心核準參保資格、辦理登記、核定繳費額后,到指定的銀行繳費。
第二十二條 農村居民可以采取按月、 按季、按年或躉繳的方式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第二十三條 農村居民應按照本辦法規定的標準繳費。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按照本辦法實施時農村居民實際年齡相對應的補貼標準對參保人員逐年給予補貼。具體補貼標準為:
(一)年滿18周歲不滿40周歲的,政府補貼繳費額的10%;年滿40周歲不滿50周歲的,政府補貼繳費額的15%;年滿50周歲不滿60周歲的,政府補貼繳費額的20%。
(二)年滿45周歲無子女的人員、完全
喪失勞動能力的病殘人員和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員,政府補貼繳費額的30%。
第二十四條 政府補貼資金由市和區縣財政各承擔50%,納入財政預算。對財政困難的區縣,市財政承擔70%,區縣財政承擔30%。
第二十五條 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包括:
(一)個人繳納的全部養老保險費;
(二)政府給予的財政補貼;
(三)個人賬戶基金投資運營部分的收益;
(四)個人賬戶的利息。
第二十六條 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財政補貼實行公示制度,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
第二十七條 經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核, 凡按照規定足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農村居民,自年滿60周歲的次月起,可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基本養老金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貨幣的形式實行社會化發放。
參保人員年滿60周歲但繳費積累額未達到標準的,可以根據本人意愿一次性補足應繳費用,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也可以將其個人賬戶積累額中個人繳費部分一次性支付給本人,同時終止養老保險關系。
第二十八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每年根據農村居民的參保繳費額,按照3%的比例籌集儲備金,用于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調整和對超過平均預期壽命的參保人員的待遇支付。儲備金管理辦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條 參加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后, 又參加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保留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待其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按照參加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當年的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最低繳費標準,逐年折算繳費年限。
符合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條件的,享受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不符合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條件的,可將其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轉入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享受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符合城鎮企業職工退休條件的,享受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不符合城鎮企業職工退休條件的,將其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儲存額和用人單位按照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繳納的6%,一次性轉入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享受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第三十條 參加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 因戶口遷出本市、或被錄用為國家公務員、或被依法征用土地辦理“農轉非”手續、或出國定居或死亡的,應當辦理個人賬戶個人繳費部分的清算。
第四章 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制度
第三十一條 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 實行市和區縣政府財政補貼,個人不繳費的保障模式。
第三十二條 本辦法實施之日前, 年滿60周歲、具有本市農業戶籍、在本市居住20年、無固定收入的老年人,享受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待遇。
本辦法實施之日后,達到60周歲的人員,按照本辦法第二章、第三章有關規定執行,不享受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待遇。
第三十三條 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補助費按以下標準發放:
(一)年滿60周歲不滿70周歲的,每人每月補助30元;
(二)年滿70周歲不滿80周歲的,每人每月補助40元;
(三)年滿80周歲的,每人每月補助50元。
本辦法實施前已經建立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制度的區縣,凡超過上述補助標準的,仍按照原標準執行;凡未達到上述補助標準的,應當按照上述標準執行。
第三十四條 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資金, 由市和區縣財政各承擔50%。對財政困難的區縣,市財政承擔70%,區縣財政承擔30%。
第五章 基金管理與監督
第三十五條 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和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納入財政專戶管理,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三十六條 農籍職工和農村居民個人賬戶儲存額及其儲備金,參考銀行同期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利率,實行分段、復利計息。
第三十七條 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和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值增值,所得收益并入基金,不計征稅費。
第三十八條 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 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基金的監督管理,審計部門定期對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理情況進行審計。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定期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財政部門報送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況,并接受社會監督。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九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用人單位以及個人違反有關規定造成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基金損失的,依據《
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259號)、《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國務院令第423號)和《天津市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等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第四十條 本辦法所稱的職工是指依法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系,并獲得1個月以上工資收入的本市農業戶籍的職工。
第四十一條 經濟條件較好的區縣, 可以在執行全市統一政策標準的基礎上,提高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補貼和補助標準。
第四十二條 依法被征用土地的農民, 仍執行《天津市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試行辦法》(津政發〔2004〕112號)。
第四十三條 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 根據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
第四十四條 本辦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