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對拓展體育發展空間,豐富群眾體育生活,培養體育人才,提高群眾身體素質、生活質量和競技體育水平,促進我省體育強省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0]22號)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有關政策,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思路、指導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進一步深化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以爭創體育產業特色基地(示范區)為抓手,大力發展體育健身服務業,積極引進品牌體育賽事,培育特色運動休閑和體育創意文化娛樂新興業態,穩步發展體育彩票業,做大做強體育用品業,協調推進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互動發展,逐步建成符合體育發展規律的體育產業體系,形成政府保障群眾基本體育公共產品和服務、市場滿足群眾多元化多層次體育消費需求的體育產業新格局,努力使體育產業成為我省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指導原則。
——堅持統籌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在加強體育公共服務、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同時,不斷增加體育市場供給,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豐富的體育產品。
——堅持以體育服務業為主,多業并舉,構建完善的體育產業服務體系,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元化體育需求。
——堅持依法管理、科學管理,進一步規范體育市場秩序,切實維護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堅持深化改革,不斷開拓創新,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體育產業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我省體育產業總量初具規模,結構逐步優化,布局日趨合理,地位明顯提升,基本形成包括健身娛樂、運動休閑、體育競賽表演、體育用品銷售、體育中介、體育彩票銷售等體育市場和產業體系;在全省打造若干個富有特色的先進體育用品制造業基地、運動休閑示范園區;初步形成具有示范效應的產業集群,實現體育產業增加值比2007年翻一番,體育產業就業人數達30萬人。
——到2020年,順應體育產業加速發展態勢,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體育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形成一批有
浙江特色和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體育產品品牌;建立以體育服務業為重點,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體育產業體系和規范有序、繁榮發展的體育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并存,各種經濟成分競相參與、共同興辦體育產業的格局;形成與國際接軌、管理規范、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體育社會組織體系;居民人均體育消費顯著增加,體育服務貿易較快發展,體育產業從業人數達40萬人,占全社會就業人數比例明顯提高;形成體育公共服務與市場服務相結合、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實現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以上。
二、發展體育產業的重點任務
(一)大力拓展運動休閑業。積極整合我省體育資源和山水自然資源,科學規劃,加大投入,以創建運動休閑基地帶動產業集群化,建立和完善商務運動休閑、徒步山水游、極限戶外運動、海釣海灘運動、游艇(帆船、帆板)、汽車(摩托車)運動、水上漂流、馬術運動等八大運動休閑產業集群。
(二)優先發展體育健身服務業。廣泛宣傳,培養群眾科學的體育健身意識,引導大眾體育消費。同時,加大投入,鼓勵和扶持全民健身領域中的各類經營服務項目,引導社會資金投資健身服務業,促進健身娛樂、體育培訓等健身服務業的發展。整合體育資源,做大做強電子體育競技、體育廣告、體育經紀與代理、體育傳媒等新興產業。著力培育一批省級品牌和連鎖企業,帶動全省體育服務企業的健康發展。
(三)重點發展體育競賽表演業。加快推進我省體育職業化的步伐,建立健全各類職業、半職業體育俱樂部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我省體育競賽表演業的全面發展;以市場潛力和社會影響力較大的體育項目職業化為突破口,培育和發展我省體育競賽市場,使體育競賽表演業逐步成為產業發展重點;依托“長三角”經濟圈和
杭州灣都市圈的有利條件,借助杭州、
寧波、
溫州等城市的大型體育設施,積極舉辦、承辦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體育賽事,逐步形成“一地一品”的特色賽事基地。大力開發體育文化衍生產品和體育賽事無形資產。
(四)做大做強體育產品制造業。繼續加大對體育用品制造業的扶持力度,在全省打造若干個富有特色的先進體育用品制造業基地,形成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產業集聚區。大力培育引進體育健身設備制造企業,研發生產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體育用品制造專用設備。積極引導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提高效益,努力塑造體育用品品牌,打造名品、精品和拳頭產品,提高我省體育產品的國際、國內市場占有率;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一批運動服裝、健身器材品牌企業。
(五)穩步發展體育彩票業。繼續適度擴大我省體育彩票發行規模,探索體育彩票發行新模式。在節約發行成本、規范銷售行為、方便群眾參與的基礎上,挖掘體育彩票的文化內涵,提升服務質量,展示誠信形象。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規范化管理,確保體育彩票業健康發展,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六)探索發展公共體育設施管理業。堅持公共體育設施公益性原則,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公共體育設施管理新模式,不斷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使用效率,為社會提供優質公共體育服務。扶持和培育一批專業管理公司,借鑒國際通行的委托管理等新型管理手段,實行專業化管理,逐步實現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推進體育設施管理業的形成和發展,快速提升我省體育設施建設和營運管理水平。
(七)協調推進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互動發展。發揮體育產業的綜合效應和拉動作用,著力打造體育創意文化園區,推動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電子信息等相關產業的復合經營,促進體育旅游、體育出版、體育媒介、體育廣告、體育會展、體育影視等相關業態的發展。
(八)積極推進體育產業的集團化發展。積極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外擴內聯”組建具有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體育經營管理集團,形成綜合經營競賽表演、健身娛樂和各種體育相關產業的多元產業聯合體。切實轉變經營機制,積極引進社會資金進行資產重組,建立場館建設、商貿、旅游、網上體育用品交易、體育傳媒等相關行業的體育產業集團,并充分發揮其輻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我省體育體制改革和體育產業健康發展。
三、發展體育產業的政策保障
(一)推進體育產業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不斷深化體制改革,轉變運行機制,建立健全政府部門聯動管理、行業自律和體育企事業單位依法經營的管理體制。積極推動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充分發揮市場在體育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打破對體育市場資源的限制和壟斷。加快推進國有經營性體育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工作,完善
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繼續大力發展公益性體育事業,向社會提供優質體育公共產品,同時,積極探索建立重大體育賽事和體育活動的市場化運作機制,通過政策引導,將體育領域具有產業性的各類私人產品,實行市場運作。鼓勵發展體育中介組織,積極培育體育經紀人隊伍,大力開展體育技術、體育傳媒等中介服務。
支持和規范職業體育發展。要從國情、省情和項目特點出發,借鑒國際經驗,鼓勵引導、規范發展足球等職業體育賽事。完善職業體育的政策、制度和管理體系,嚴格職業體育俱樂部準入和運行監管,扶持職業俱樂部建設,健全職業聯賽賽制,促進規范健康,不斷提高職業體育水平。
(二)完善體育產業政策。
1.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根據財力可能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提高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運用省服務業發展引導專項資金,對符合政府重點支持方向的體育產品、服務、項目和企業給予扶持,培育具有影響力的體育品牌。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各類體育運動,尤其是青少年體育運動的普及與提高。
2.鼓勵和引導非公有資本進入體育產業。放寬準入條件,鼓勵非公有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投資體育產業。鼓勵個人、企業、社會團體以多種形式參與興辦國家政策允許的各種體育經營企業,在市場準入、規劃建設、土地征用、稅費減免、從業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國有企事業單位同等的待遇。投資體育企業,設立注冊資本在50萬元以下的有限責任公司,允許其注冊資本在三年內分期注入,首期不低于所需注冊資本的二分之一。允許投資人以商標、品牌、技術、科研成果等無形資產評估作價出資組建體育企業,作價入股占注冊資本的比例不超過40%。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體育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通過發行債券、股票以及項目融資、資產重組、股權置換等方式籌措發展資金。
3.落實稅收減免支持政策。關于體育競賽表演等符合條件的廣告費支出,可以按照稅法規定扣除。對單位和個人從事與體育產業有關的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體育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允許按國家稅法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依據相關規定認定的高新技術體育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體育企業納稅確有困難的,可按稅收管理權限報經地稅部門批準后,給予減免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對跨省市設立營業機構的本省體育企業集團總部,如按規定納稅確有困難的,可按稅收管理權限報經批準后,給予減免房產稅的照顧。高爾夫球營業稅適用10%稅率,其他列入娛樂業征稅項目的體育項目營業稅適用5%稅率。
4.建立體育產業激勵機制。組織實施“體育產業培育發展工程”,開展體育服務業示范企業、體育用品制造業示范企業和運動休閑基地的創評工作,通過有關財政專項資金給予重點支持;制定《浙江省體育運動休閑基地評估標準》,在全省建成一批高質量的運動休閑基地,推動全省運動休閑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體育會展業,鼓勵舉辦集運動休閑娛樂、體育競賽表演、體育用品展銷等為一體的體育博覽會。
(三)加快體育市場法制化、規范化建設。
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完善監督管理機制,明確監管主體及其管理職能和各類市場主體的權利義務,規范體育市場主體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體育市場規范化發展。
加強體育經營活動的安全監管,對于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的經營活動,依法確定嚴格、規范、公開、透明的準入和開放條件、技術要求、服務規程,加強技術指導和安全保護,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及產品質量檢測,確保設施設備和管理服務符合要求,確保消費者人身安全。推行體育服務質量認證制度,建立和完善體育服務規范,提高體育服務水平。開展體育行業特有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提高體育服務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和專業水平。經營單位和活動組織者應當根據情況,提供相關的安全保險。
根據我省體育產業發展狀況,制定體育無形資產開發、體育廣告贊助、體育中介等經營活動的管理辦法,對各類體育經營活動依法實施管理,進一步規范體育市場秩序,促進體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四)加快體育產業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緊緊抓住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三個環節,著力完善政策、創新機制、優化環境,大力培養既懂經濟、又懂體育的復合型體育經營管理人才。有關高等院校要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專業和課程設置,培養體育服務業專門人才。深化體育產業經營單位人事、分配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加快引進和培養高素質體育產業人才。
(五)加強對發展體育產業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緊緊抓住當前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利機遇,將發展體育產業納入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和組織實施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完善統籌機制,加強組織協調。要加強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區域布局,根據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促進形成體育產業發展的聚集區、示范區和城市發展功能區。要正確處理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協調發展的關系,準確把握體育產業發展重點,落實各項相關政策措施。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創新體制機制,提高服務水平,動員和引導社會廣泛參與,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社會氛圍,促進體育產業健康發展。
二○一○年八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