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株洲市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實施辦法的通知
株政辦發〔2010〕28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云龍示范區管委會,市直有關單位:
《株洲市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實施辦法》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予以印發,請認真執行。
二○一○年十月十一日
株洲市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實施辦法
第一條 為妥善解決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的基本生活和長遠生計問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勞動保障廳關于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湘政辦發〔2007〕35號)、湖南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解決未參保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湘政辦發〔2009〕4號)等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辦法。
第二條 本實施辦法所稱被征地農民,是指由國家依法征收或征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而導致農民集體失地、少地,且在征地時依法享有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的在冊農業人口。
本實施辦法所稱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是指在本市建成區范圍內,使用集體土地并以村民委員會為組織形式的農民聚居村落或街區改造后,身份轉為城鎮居民的農村村民。
本實施辦法所稱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是指國家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為國有后,依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給予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合理補償,并建立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就業培訓、基本生活和社會保障制度,保障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的基本生活。
本實施辦法適用對象為城市規劃區域內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在城市規劃區外,應對被征地農民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進行調地安置或由當地政府進行異地安置,并將被征地農民納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對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地方的被征地農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又無法進行調地安置,當地政府無法進行異地安置的,可參照本實施辦法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
大型水利、水電工程以及鐵路、公路、水運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征地的補償標準和安置辦法,國務院、省人民政府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 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操作難度大,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加強領導,統一組織協調,各相關部門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公安部門負責提供被征地農民人員名冊;國土部門和農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門負責被征地農民名單的核定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的計算;財政部門負責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資金和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籌集、管理、劃繳和撥付,并設立資金專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管理、發放;各縣市區應在
勞動保障部門設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經辦機構,安排工作人員、落實工作經費;民政部門負責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相關社會救助工作;監察部門負責監督相關部門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并查處工作中出現的違法違紀行為;審計部門負責對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費用收支情況進行審計。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不到位的不得批準征地。
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積極配合,協助做好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第四條 土地征收和城中村改造安置時,下列人員可納入本實施辦法基本生活保障對象:
(一)戶口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享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并承擔相應義務的常住人員;
(二)入學、入伍前符合第(一)項規定條件的在校大中專學生、現役義務兵及一、二級士官;
(三)服刑、勞教前符合第(一)項規定條件的服刑、勞教人員;
(四)父母一方符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條件,本人戶口在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未成年人;
(五)戶籍雖然發生變化,但在集體經濟組織中的權利、義務未發生變化的人員。
第五條 土地征收和城中村改造安置時,下列人員不得納入本實施辦法基本生活保障對象:
(一)歷次征用土地中已轉城安置或撤組改居的人員;
(二)戶口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的在編工作人員;
(三)戶口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有關部門按國家規定辦理了離退休、退職領取社會養老金的人員;
(四)因其他原因將戶口遷入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而未分責任田的寄住人口、暫住人員;
(五)法律法規另有規定不得納入基本生活保障的其他人員。
第六條 嚴格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社會保障對象的確認程序。確定被納入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對象,由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個人申請,所在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討論通過并公示,報鄉鎮人民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初審,經縣市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門審核,報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再返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公示后,報縣市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辦理登記手續。
第七條 建立臺帳管理制度。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轄區范圍內的農用地實行動態管理,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耕地數量變化臺帳,并做好相關統計工作;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建立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農民的臺帳;公安部門建立征地后居民臺帳,并做好相關戶籍管理工作。
第八條 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以土地征收或征用公告之日為基準時點,根據出生時間,將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劃分為以下四個年齡段:
第一年齡段為16周歲以下(不含16周歲,16周歲以上的在校學生劃為第一年齡段);
第二年齡段為女性16周歲至45周歲(不含45周歲),男性16周歲至50周歲(不含50周歲);
第三年齡段為女性45周歲至55周歲(不含55周歲),男性50周歲至60周歲(不含60周歲);第四年齡段為女性55周歲以上,男性60周歲以上。
第九條 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基本生活保障資金按照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負擔的原則,其來源包括:
(一)新征建設用地按每平方米60元收取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基礎設施和園區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暫保持不變);
(二)被征土地25%的土地補償費;
(三)征地當年20%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純收益;
(四)被征地農民個人繳納的養老生活保障費;
(五)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的利息及其增值收入;
(六)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不足支付時由同級財政解決。
第十條 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主要用于:
(一)支付第二、三、四年齡段安置人員的社會保險補貼;
(二)支付第三年齡段安置人員的養老生活費;
(三)支付第二、三年齡段安置人員就業前的職業技能培訓費(培訓費按每人1000元標準從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中提交到勞動保障部門);
(四)支付第三年齡段人員死亡后的喪葬補助費。
第十一條 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減免和緩交?;旧畋U腺Y金納入財政專戶管理,??顚S?,單獨核算,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擠占、挪用、截留、轉借,確保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社會保障資金安全運營和保值增值。
第十二條 對分次征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部分土地,又無法以戶為單位全部征收的,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征收土地占總承包用地的比例換算出本次征收土地應納入基本生活保障的人數。實行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農民需以戶為單位,且四個年齡段的比例應與征地前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各年齡段的人員結構比例相當。
征地后人均農業用地不足0.3畝(含0.3畝)的村(居)委會,經市或縣(市)人民政府批準,可按規定全體村(居)整體參保。
第十三條 第一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按政策規定一次性發給征地安置補助費和土地補償費。達到就業年齡后,即作為新生勞動力按規定參加相關的社會保險。
第十四條 實行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農民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人員,在土地征收和城中村改造安置時,必須及時納入基本生活保障體系,并根據不同年齡段實行不同的保障標準:
(一)第二年齡段人員,享受不少于5年的社會保險補貼,即從16周歲起計算,按每超過2歲補助1年計算,最多不超過15年。未就業的被征地農民,按城鎮企業職工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辦法,由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給予社會養老保險補貼,每月補貼標準為全省統一規定的繳費基數的12%,個人按照全省統一規定的繳費基數的8%繳納養老保險;招用第二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并與之簽訂一年以上期限
勞動合同的單位,可申請享受養老保險補貼,補貼標準為被征地農民繳費基數之和的10%,最多不超過3年。第二年齡段人員達到退休年齡且累計繳納養老保險費滿15年以上的,辦理退休手續,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第二年齡段人員的醫療保險,按城鎮靈活就業人員政策以統籌地區前年度社會平均工資5%按年繳納醫療保險費,其中個人繳納2%,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補助3%,享受住院醫療保險待遇;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15年的,由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按統籌地區前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5%補足相差年份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大病醫療互助由個人承擔。達到退休年齡后不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二)第三年齡段人員,按照城鎮企業職工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辦法一次性補繳15年社會養老保險,由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給予社會養老保險補貼,每月補貼標準為全省統一規定的繳費基數的12%,個人按照全省統一規定的繳費基數的8%繳納養老保險。第三年齡段人員今后到達法定退休年齡時按規定領取基本養老金。同時可按其達到第四年齡段的相差年數每年1000元的標準,由個人一次性繳納養老生活保障費。其在第三年齡段期間,由基本生活保障資金按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按月發給基本生活費,基本生活費標準隨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提高而相應提高。
第三年齡段人員的醫療保險以城鎮靈活就業人員政策按統籌地區前年度社會平均工資5%按年繳納醫療保險費,個人繳納2%、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補貼3%。大病醫療互助費由個人承擔,享受住院醫療保險待遇;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15年的,由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按統籌地區前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5%補足相差年份的基本醫療保險費,達到退休年齡后不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三)第四年齡段人員,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交付土地次日起,按照城鎮企業職工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辦法一次性補繳15年社會養老保險,由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給予社會養老保險補貼,每月補貼標準為全省統一規定的繳費基數的12%,個人按照全省統一規定的繳費基數的8%繳納養老保險,自繳費滿15年之下月起按規定計發基本養老金。
第四年齡段人員的醫療保險,自愿選擇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個人繳納的醫療保險費由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全額補助;自愿選擇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按前年度統籌地區社會平均工資的5%,一次性繳納10年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大病互助費,享受住院醫療待遇(不設個人帳戶)。其中基本生活保障資金補助費用總額的80%,個人繳納費用總額的20%。
第三年齡段人員死亡后,其個人繳納的養老生活保障費未領取完的部分可由其法定
繼承人繼承,并參照城鎮企業職工待遇標準由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支付喪葬補助費。
第十五條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第二、三年齡段人員進行就業前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免費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等服務,每人可享受一次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職業技能培訓、鑒定等費用從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中列支。納入基本生活保障體系且轉城的被征地農民,處于失業狀況,經基層勞動保障機構審核,可辦理《湖南省就業和失業登記證》,享受有關就業政策。
第十六條 本辦法實施前的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各縣市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辦法,妥善解決。
第十七條 本辦法實施前已按《株洲市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試行辦法》(株政辦發〔2007〕27號)規
定安置了的被征地農民,從其規定。
第十八條 本實施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株政辦發〔2007〕27號文不再執行。如國家和省人民政府出臺新的政策規定,則按新的政策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