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只有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撫養義務的被撫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才有權利向致害人要求損害賠償,法律并未賦予其他主體在各種債權中的請求權。
案情簡介
2008年5月18日,A公司雇傭的道路作業工人蘇某(男,1970年出生)在某市無名道路上作業,恰逢付某駕駛B公司所有的滬C中型自卸貨車由西向東行駛至該路段,滬C車輛與蘇某相擦,導致蘇某倒地受傷,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經交警部門調查取證認定,付某在本起事故中承擔全部責任,蘇某不承擔事故責任。
2008年6月30日,A公司與蘇某的家屬達成協議:由A公司一次性支付蘇某家屬50萬元,之后蘇某家屬放棄向責任方索賠的所有權利,由A公司向各責任方索賠,索賠的錢款全部歸A公司所有。雙方對該份協議進行了公證。隨后,A公司實際支付蘇某家屬30萬元的賠償款。
2009年3月10日,A公司以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B公司與滬C車輛的保險公司共同賠償94萬余元。
一審法院作出了判決,判決B公司與保險公司分別在各自的責任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后保險公司與B公司不服判決上訴至中級人民法院,二審法院在開庭審理后,作出二審判決,判決駁回被上訴人A公司的全部訴訟請求。
案例評析
本案的主要爭議焦點為A公司是否因與蘇某家屬簽訂了相關協議,并支付了費用即可以作為原告要求事故責任方要求交通事故賠償。
一審中,原審法院以及A公司認為,蘇某的家屬通過簽訂協議書的形式將交通事故賠償權轉讓給了A公司,此系財產性質的轉讓,且事后蘇某家屬再次進行了確認,并進行了公證,該份協議以及A公司實際支付的30萬元均屬事實且有效。
唯一不同的是,原審法院認為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與自然人的人身密不可分,依法不得讓與或繼承。因此,原審法院在一審判決中對于精神損害撫慰金并未支持。其余訴訟請求,法院基本都予以支持。
一審中,保險公司認為,A公司并不屬于本案的適格原告。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之規定“本條所稱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撫養義務的被撫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只有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撫養義務的被撫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才有權利向致害人要求損害賠償,法律并未賦予其他主體在各種債權中的請求權。該案涉及的債權為侵權之債,而非合同之債,相關的法律只規定了合同之債可以轉讓,而未規定侵權之債可以轉讓。即使法院在司法實踐中認可參照合同之債權轉讓的相關法律來處理侵權之債,那么《合同法》中關于債權轉讓相關的禁止性規定也同樣可以參照使用。《合同法》第七十九條規定:“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債權根據合同性質是不能轉讓的。”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明確規定:“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債權,是指基于撫養關系、扶養關系、贍養關系、繼承關系產生的給付請求權和勞動報酬、退休金、養老金、撫恤金、安置費、人壽保險、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等權利。”可見,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專屬權利,屬于不能轉讓之債。A公司與蘇某家屬簽訂的關于債權轉讓協議違反了相關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屬于無效合同。
二審中,保險公司認為一審判決明顯違背了《民法通則》規定的“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本案涉及的債權債務關系為侵權之債,完全不同于合同之債可以根據合同約定從中獲利。由侵權引發的債務其解決要義是“賠償損失”,是根據法律定量或按時間損失來計算數額的,人身損害賠償更是如此,各項賠償項目都是有固定標準以及計算方式。正是因為致害人的侵權行為給受害人或其家屬造成了身體、精神等的損害,國家才制定相應的法律以保護受害人或其家屬的損失能夠得到彌補。A公司作為死者所在的單位,既不會因為受害人的死亡有任何的財產性損失,也不可能因為受害人的死亡而傷心流淚。但根據一審判決,與死者非親非故,無論從財產上還是情感上都沒有任何影響的A公司卻因為此次訴訟平白獲利近46萬元。一場令死者家屬悲痛欲絕的人間慘劇,卻成為了A公司通過盈利的手段。長此以往,只需要通過誘騙的手段,低價一次性支付給受害人或者受害人家屬一筆款項,即可獲得索償權,再向致害方索賠,從中獲取暴利。
二審法院認為,人身損害賠償之目的在于彌補受害人及其近親屬因受害人人身損害而造成的實際損失,以填平補齊為原則。
A公司與蘇某親屬之間簽訂的協議中,約定A公司支付給蘇某親屬50萬元的賠償款,實際僅支付了30萬元,但A公司起訴要求被告方賠償近100萬元,明顯存在牟利的目的,此種侵害受害人近親屬、侵權人以及保險公司利益的行為,為法律所不容。最終,二審法院認定A公司與蘇某之間簽訂的協議屬無效協議,A公司的所有訴訟請求均不予支持。
從一審法院作出的明顯事實不清、適用法律不當的錯誤判決,到二審撤銷原審錯誤判決、依法駁回訴訟請求,無不體現了二審法院保護受害人或者受害人家屬權利的法律職業道德,以及對人身損害賠償相關法律的立法精神的尊重。更是對社會上妄圖通過買斷受害人或者受害人家屬賠償款的形式,來獲得暴利的非法行為的嚴重打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條件有哪些條件
2020-11-27學生在學校被同學弄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15入職體檢屬不屬于個人隱私
2020-12-28什么是職業病,哪些職業容易患職業病
2021-03-07什么情況被判定為勞動仲裁證據不足
2020-12-27養老概念股一覽有哪些
2021-01-23保險合同的射幸性特征指的是什么
2021-03-01戴隱形眼鏡失明,保險公司失明保險會賠嗎
2021-01-02出險時保險公司應賠多少錢
2020-12-02患白血病遭保險公司拒賠
2021-03-17人身保險不適用代位追償原則的原因是怎樣的
2021-02-18投保人是什么意思,成為投保人有哪些條件
2020-11-29買二手車保險沒轉怎么辦
2021-02-03土地轉讓金按面積的多少算
2020-11-27新農村建設危房拆遷有補償嗎
2020-12-01租期內營業房拆遷,怎么補償
2020-11-08租的商鋪才經營半年遇到拆遷了,租房拆遷有沒有停產停業損失
2021-02-22簡易房拆除程序
2020-11-19如何理解確認之訴
2021-03-14拆遷委托協議書如何寫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