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偶。配偶是處于合法婚姻關系中的夫妻相互間的稱謂。丈夫以妻子為配偶,妻子以丈夫為配偶。男女雙方因結婚而為夫妻,因婚姻關系而形成的夫妻關系是最初和最基本的家庭關系。夫妻雙方有相互扶養的義務,對夫妻共同財產雙方有平等的權利,夫妻雙方也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死者的配偶,是指在死者死亡之時與之有合法婚姻關系的人。原與被繼承人有婚姻關系,但在被繼承人死亡時已經解除婚姻關系的,不為被繼承人的配偶。
婚姻關系是男女雙方依照婚姻法的規定辦理法定的結婚手續后而形成的親屬關系。我國是以結婚登記為婚姻要件的,因此,認定是否為配偶,原則上應以雙方是否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結婚證書為標準,而不能以是否舉行結婚儀式為標準。凡未辦理合法的結婚手續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不論其是否舉行過結婚的儀式,在一方死亡時,除依法可以承認的事實婚姻外,另一方不能以配偶的資格繼承死者的遺產。相反,凡履行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結婚證書的男女,不論其是否舉行了結婚儀式,也不論其是否同居或者同居的時間長短,均為有合法的婚姻關系,如果一方死亡,另一方則為配偶,有權繼承對方的遺產。
(二)子女。子女是父母最近的晚輩直系血親,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著最為特殊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子女作為父母的法定繼承人為各國繼承制度的通例。我國《繼承法》第10條規定:“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由此可見,子女作為法定繼承人時,不分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都為獨立的繼承主體,享有同等的繼承權。
1、婚生子女。婚生子女是指有合法的婚姻關系的男女雙方生育的子女。根據繼承權男女平等的原則,子女作為法定繼承人,其繼承權不受性別、年齡的限制,也沒有已婚、未婚之別,也不論結婚后是到男家落戶還是到女家落戶,子女對父母的遺產都享有同等的繼承權。在舊中國,男到女家落戶的“入贅女婿”,女到男家生活的出嫁女兒,往往無權繼承其父母的遺產。“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這種封建觀念在個別地區仍未完全消除。因此,在繼承權問題上必須堅決貫徹男女繼承權平等的原則,更加注意保護這些子女的繼承權。
2、非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是指沒有合法的婚姻關系的男女生育的子女。非婚生子女在封建社會是不能與婚生子女一樣享有繼承權的。就是在標榜“平等”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上,非婚生子女的繼承權也往往受到諸多限制。如有的規定,經合法認領的非婚生子女才有繼承權;有的規定,非婚生子女只能繼承相當于婚生子女一半的遺產。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的非婚生子女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盡管非婚生子女的父母之間的兩性關系是非法的,但是非婚生子女本身對造成這種狀況并無過錯,他們完全是無辜的,所以非婚生子女理應具有與婚生子女相同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
3、養子女。養子女,是指被繼承人生前依據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所收養的子女。收養關系成立后,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就形成一種擬制的血親關系。我國《婚姻法》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養父母和養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的有關規定。”該條第二款還規定:“養子女和生父母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解除。”由此可見,收養關系一旦成立即確立了養父母和養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養子女同生子女一樣對養父母的遺產有繼承權。同時養子女與生父母的權利義務關系解除。
收養關系成立后,養子女只能繼承養父母的遺產,而無權繼承其生父母的遺產。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子女被收養后,仍然扶養生父母,盡管其沒有法定義務,但這種行為應當鼓勵。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9條規定:“被收養人對養父母盡了贍養義務,同時又對生父母扶養較多的,除可依《繼承法》第十條的規定繼承養父母的遺產外,還可依《繼承法》第14條的規定分得生父母的適當的遺產”。但“分得生父母的適當遺產”并不是說明其對生父母的遺產有繼承權。
司法實踐中,應當把養子女與“過繼子”區分開來,過繼子是封建宗法制度立嗣的產物。收養與立嗣是目的、性質完全不同的問題。對于純粹為了給死者“打幡送葬”,根本不曾同死者共同生活過,與死者毫無扶養關系的“過繼子”、“嗣子”,不能承認其對死者遺產的繼承權。如果是在收養法頒布前“過繼”的過繼子,其與死者之間確實長期共同生活,以父母子女相稱并相互扶養,經認定雙方有事實收養關系的,則應當承認其有繼承權。但在這種情形下,也不是“過繼子”的繼承,而是養子女的繼承。
4、繼子女。繼子女是指妻與前夫或夫與前妻所生的子女。繼子女與繼父母之間的關系,是因為其父母一方死亡而另一方再婚或雙方離婚后再結婚而形成的一種親屬關系。
《婚姻法》第27條第二款規定:“繼父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應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繼承法》第10條規定:“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可作為其繼父母遺產的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可見,繼子女與繼父母之間并不完全等同于親生父母子女關系,不必然發生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只有在符合上述法定條件下,即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實際形成了扶養教育關系,他們彼此之間才發生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由此得出結論,繼父母子女之間的相互繼承權是以彼此間是否有真正扶養關系為前提的,只要繼父母子女之間有實際扶養關系,繼子女有權繼承繼父母遺產,反之,則無繼承權。
需要注意的是,繼子女對其生父母遺產的繼承權,不因繼承了繼父母的遺產而喪失。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繼承了繼父母遺產的,仍有權繼承生父母的遺產;反之,繼承了生父母遺產的繼子女,只要與繼父母形成扶養關系,仍有權繼承繼父母的遺產。從這個意義上說,繼子女有“雙重繼承權”。
(三)父母。父母是最近的直系尊親屬,父母子女之間具有密切的人身關系,由此決定了父母與子女在遺產問題上互有繼承權。我國《繼承法》第10條在確認父母作為法定繼承人時明確規定:“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生父母對其親生子女的遺產有繼承權,不論該子女為婚生子女還是非婚生子女。但親生子女已由他人收養的,父母對其遺產無繼承權,不論父母是否受過該子女的扶核心提示: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在法定繼承中有權取得被繼承人遺產的全部法定繼承人。法定繼承人的范圍由法律規定。法定繼承人,是指依照繼承法對被繼承人遺產享有繼承權的人。養;養父母是對養子女而言的。因收養關系的成立,養子女有權繼承養父母的遺產,養父母也有權繼承養子女的遺產。當然,在養子女死亡前已經解除收養關系的,收養人無權繼承其遺產;繼父母與繼子女間發生權利義務關系的前提條件,是繼父母與其繼子女實際形成了撫養教育關系,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已經形成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有權繼承繼子女的遺產。如果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并未形成實際的扶養關系,則繼父母無權繼承繼子女的遺產。
綜述上文,可以直觀了解到,在現實生活中只有當第一繼承順序無法繼承時,第二繼承順序人方可開始繼承,繼承開始時,難免會發生財產糾紛,遇見無法處理的經濟糾紛時,可以來律霸網進行咨詢,律霸網專業的律師團隊會為您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人被撞骨折但未住院在家修養如何賠償
2021-01-14校園欺凌屬不屬于犯法
2021-02-18偷拍照片視頻會涉及哪些法律責任
2021-03-16打擊危害公共衛生罪的主體是什么
2020-12-06被執法人員毆打怎么辦
2021-03-18沒有責任認定書能起訴嗎
2021-03-25什么是探視權,怎么終止探視權
2021-03-11對保險欺詐規定的三種仲裁方式是
2021-03-03司機怎么與傷者簽免責條款呢
2021-03-16必須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嗎
2021-03-20境外單位是否適用勞動法下的競業限制單位
2021-01-01確認勞動關系規定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01飛機延誤有賠償嗎
2021-02-17誰負責對外資保險公司實施監督管理
2021-01-13保險船舶受損后怎樣索賠
2021-02-06保險公司理賠務工標準
2021-01-29解除保險合同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06投保貨物受損后,被保險人應如何辦理索賠手續
2021-02-10鐵路保險運輸與保價運輸區別
2020-11-15樓房拆遷補償多長時間能拿到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