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6.秦律明確規定了司法官瀆職犯罪的內容。關于秦朝司法官瀆職的說法,下列哪一選項是不正確的?()
A.故意使罪犯未受到懲罰,屬于"縱囚"
B.對已經發生的犯罪,由于過失未能揭發、檢舉,屬于"見知不舉"
C.對犯罪行為由于過失而輕判者,屬于"失刑"
D.對犯罪行為故意重判者,屬于"不直"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選項A說法正確。"縱囚"罪,是指應當論罪而故意不論罪,以及設法減輕案情,故意使案犯達不到定罪標準,從而判其無罪。
選項B說法錯誤。"見知不舉"罪,是指對明知有犯罪,但不揭發、檢舉。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代禁書令規定,"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選項C說法正確。"失刑"罪,指因過失而量刑不當(若系故意,則構成"不直"罪)。
選項D說法正確。"不直"罪,是指罪應重而故意輕判,應輕而故意重判。
17.《唐律·名例律》規定:"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關于唐代類推原則,下列哪一說法是正確的?()
A.類推是適用法律的一般形式,有明文規定也可"比附援引"
B.被類推定罪的行為,處罰應重于同類案件
C.被類推定罪的行為,處罰應輕于同類案件
D.唐代類推原則反映了當時立法技術的發達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唐律?名例律》規定:"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即對律文無明文規定的同類案件,凡應減輕處罰的,則列舉重罪處罰規定,比照以解決輕案;凡應加重處罰的罪案,則列舉輕罪處罰規定,比照以解決重案。如疏議舉律文說,謀殺尊親處斬;但無已傷已殺重罪的條文,在處理已殺已傷尊親的案件時,通過類推就可以知道更應處以斬刑。又舉例說,夜半闖入人家,主人出于防衛,登時殺死闖入者,不論罪。律文沒有致傷的條文,但比照規定,殺死已不論罪,致傷更不論罪。唐代類推原則的完善反映了當時立法技術的發達。
選項A錯誤。唐律類推原則的適用前提是法律無明文規定,也就是說有明文規定時要直接適用法律。
選項B、C錯誤。被類推定罪的行為,處罰可能會重于同類案件也可能輕于同類案件。
18.根據清朝的會審制度,案件經過秋審或朝審程序之后,分四種情況予以處理: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嗣。對此,下列哪一說法是正確的?()
A.情實指案情屬實、罪名恰當者,奏請執行絞監候或斬監候
B.緩決指案情雖屬實,但危害性不能確定者,可繼續調查,待危害性確定后進行判決
C.可矜指案情屬實,但有可矜或可疑之處,免于死刑,一般減為徒、流刑罰
D.留養承嗣指案情屬實、罪名恰當,但被害人有親老丁單情形,奏請皇帝裁決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案件經過秋審或朝審復審程序后,分四種情況處理:其一情實,指罪情屬實、罪名恰當者,奏請執行死刑(選項A錯誤);其二緩決,案情雖屬實,但危害性不大者,可減為流三千里,或發煙瘴極邊充軍,或再押監候(選項B錯誤,該選項說法體現了唐代的保辜制度);其三可矜,指案情屬實,但有可矜或可疑之處,可免于死刑,一般減為徒、流刑罰(選項C正確);其四留養承嗣,指案情屬實、罪名恰當,但有親老丁單情形,合乎申請留養條件者,按留養奏請皇帝裁決(選項D錯誤)。
19.武昌起義爆發后,清王朝于1911年11月3日公布了《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關于該憲法性文件,下列哪一說法是錯誤的?()
A.縮小了皇帝的權力
B.擴大了人民的權利
C.擴大了議會的權力
D.擴大了總理的權力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在形式上被迫縮小了皇帝的權力,相對擴大了議會和總理的權力,但仍強調皇權至上,且對人民權利只字未提,更暴露其虛偽性。
二、多選題
56.中國古代關于德與刑的關系理論,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A.西周時期確立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思想,以此為指導,道德教化與刑罰處罰結合,形成了當時"禮"、"刑"結合的宏觀法制特色
B.秦朝推行法家主張,但并不排斥禮,也強調"德主刑輔,禮刑并用"
C.唐律"一準乎禮,而得古今之平",實現了禮與律的有機統一,成為了中華法系的代表
D.宋朝以后,理學強調禮和律對治理國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不可偏廢"
【正確答案】ACD
【答案解析】選項A正確。"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主張代表了西周初期統治者的基本政治觀和基本的治國方針。在這種觀念指導下,西周統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禮治"與刑罰處罰相結合,形成了西周時期各種具體法律制度以"禮"、"刑"結合為結構的宏觀法制特色,使這一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政治法律理論中,被后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則與標本。
選項B錯誤。秦朝推行嚴刑峻法,并不推崇"德主刑輔,禮刑并用"。漢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主張被儒家發揮成"德主刑輔,禮刑并用"的基本策略,從而為以"禮律結合"為特征的中國傳統法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選項C正確。唐朝承襲和發展了以往禮法并用的統治方法,使得法律統治"一準乎禮",真正實現了禮與律的結合。
選項D正確。宋代以降,在處理德、刑關系上始有突破,宋代理學家朱熹首先對"明刑弼教"作出新闡釋。他有意提高了禮、刑關系中刑的地位,認為禮律二者對治國同等重要,"不可偏廢"。
57.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間,手訂四編《大誥》,共236條。關于明《大誥》,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A.《大明律》中原有的罪名,《大誥》一般都加重了刑罰
B.《大誥》的內容也列入科舉考試中
C."重典治吏"是《大誥》的特點之一
D.朱元璋死后《大誥》被明文廢除
【正確答案】ABC
【答案解析】朱元璋在修訂《大明律》的同時,為防止"法外遺奸",又在洪武十八年至洪武二十年間,手訂四篇《大誥》,具有與《大明律》同等效力?!睹鞔笳a》集中體現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大誥是明初的一種特別刑事法規。明太祖將其親自審理的案例加以整理匯編,并加上因案而發的"訓導",作為訓誡臣民的特別法令頒布天下。
選項A正確。大誥對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處罰。大誥的另一特點是濫用法外之刑:四編大誥中開列的刑罰如族誅、梟首、斷手、斬趾等,都是漢律以來久不載于法令的酷刑。
選項B正確。大誥是中國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規,每戶人家必須有一本大誥,科舉考試中也列入大誥的內容。
選項C正確。"重典治吏"是大誥的又一特點,其中大多數條文專為懲治貪官污吏而定,以此強化統治效能。
選項D錯誤。明太祖死后,大誥被束之高閣,不具法律效力,但未被明示廢除。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20年欠條怎么寫才能在法律上生效
2021-01-15怎樣賣房子?賣房的技巧有哪些
2021-01-14行政強制算是屬于行政處罰嗎
2020-12-30公務員被行政拘會被處分嗎
2021-02-08農民工死亡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3-08政府法律顧問團成立的議程
2021-03-11商標侵權如何判定
2020-11-11減刑、假釋司法解釋
2021-03-13新疆各市區消費者投訴協會投訴電話及聯系地址是什么
2021-03-09賣假貨會判刑嗎,賣假貨的法律責任
2020-11-15無證房產怎么確權
2021-02-113歲男童遭母親男友虐打,同居期間虐待孩子屬于家庭暴力嗎
2020-12-26業主委員會成立需要什么條件和登記手續
2021-01-22違法霸占農村公用地如何處罰
2020-12-30如何解決集體土地租賃合同糾紛
2021-02-08如何理解勞務派遣用工是一種補充用工形式
2021-03-02待崗期間經濟補償金標準
2020-12-16在何種情況下不得使用訴訟方式請求支付保險金
2021-01-122020遼寧企業三險比例
2020-12-11飛機延誤賠償處理
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