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被告有以下情形的,可作無罪辯護:
一、被告不具有犯罪主觀要件
犯罪或由故意構成,或由過錯構成。以故意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因被告不具有主觀故意而不構成該故意犯罪。以過失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因被告不具有過失而不構成該過失罪。既無故意也無過失則不構成任何犯罪。
二、被告不是犯罪主體
犯罪還須同時滿足刑法規定的主體要件。未滿十四周歲的人犯罪的不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六周歲的除犯故意殺人、故意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毒、放火、爆炸、投毒等八項罪名以外的不負刑事責任;《刑法》第十八條規定,完全性精神病人犯罪或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時犯罪的不負刑事責任。
三、被告犯罪行為證據不足
“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等法定基本原則作為刑事審判的基本原則,《刑事訴訟法》確定了無罪推定的原則。證據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或證據鏈條脫節,將影響犯罪事實的認定,應該進行無罪辯護。
四、辦案機關程序違法
違反法定程序取得的證據難以保證其真實與公正性,用以證明案件事實極有可能出現差錯。《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1條明文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凡經查證確實屬于采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因此,對沒有履行法定告知義務或違反程序取得的證據應堅決予以否定。
五、刑法不認為是犯罪
如《刑法》第十三條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為罪;《刑法》第十六條規定,因“不可抗力”或“不能預見”原因造成的危害行為不為罪;《刑法》第二十條規定,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刑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緊急避險不負刑事責任。
六、刑法不予追究
有些行為,雖然給權利人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但由于其特殊原因,不追究刑事責任。如《刑法》第八十七條規定,已過追訴時效的不再追究,《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第(四)項規定,自訴案件受害人不起訴或撤回起訴的,不予追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3年以下有期徒刑包括3年嗎
2020-11-18最新購房合同范本是怎樣的
2021-01-13如何妥善處理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糾紛
2020-12-29入贅者對岳父母是否有贍養義務
2020-12-13小額民事訴訟可以不開庭直接判決嗎?
2020-12-04一審和二審敗訴終審可能勝嗎
2020-12-15冤假錯案警察怎么處理
2021-01-04個人投資開發房地產應注意的風險有哪些
2021-01-27把房產證抵押需拿出房產證嗎
2021-02-04合同中怎樣的免責條款是無效的
2020-12-03車買過的交強險和商業險能退嗎
2021-03-11產品質量責任險中的賠償處理方面有什么規定
2021-02-08產品責任險條款(涉外)
2021-02-14空運險種被保人的義務
2021-02-24人身保險投保方擁有怎樣的權利
2021-01-28保險合同的方式是什么解除
2020-11-26獲賠17萬 隨州國壽新簡身險理賠第一單
2021-02-02保險合同解除權的分類有哪些
2021-01-02什么是車輛劃痕險
2021-02-18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利與弊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