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行政機關的行為可以大致分為內部行政行為和外部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就是針對公務員本身的,如對公務員的任免決定、獎懲措施等。對于公務員而言,有時候會對任免決定不服,在為自己維權的時候,就要選擇合理的方式。那么內部行政行為是否可以提請訴訟?下面小編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內部行政行為是否可以提請訴訟?
內部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在內部行政組織管理過程中所作的只對行政組織內部產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因而內部行政行為對公務員的權利和義務有重大的影響。
我國行政訴訟法將其列為不可訴行為之一,即被處分或被處理的人不服,不能申請復議,但可依照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提出申訴。如《行政監察法》第37條規定:“國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對主管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處分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向監察機關提出申訴,監察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訴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復查決定;對復查決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復查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上一級監察機關申請復核,上一級監察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核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復核決定。”
二、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主要區別是什么?
1、行為與相對人之間的關系不同。
實施內部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與該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之間,必定存在一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隸屬關系以及其它隸屬關系,或者存在一種監督與被監督的法定的監督關系。實施外部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與該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之間,基本上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隸屬關系或者其它隸屬關系,而只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這種管理與被管理關系最終取決于外部行政行為的實施者所擁有的對某類行政事務的管理職能而不來源于該行政機關的領導職能。
2、行政行為的作用力不同。
內部行政行為通常只涉及行政機關的內部行政事務,其作用主要和行政機關的正常運轉有關,不影響外部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外部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對外行使公共權利的行為,因而直接影響著外部相對人的利益。由于這兩種行政行為的上述區別以及行政機關行使這兩種權利的性質和依據也不同,因此,不同性質的行為引起的爭議應由不同的途徑予以解決,即內部行政爭議由行政機關自身解決,外部行政爭議由法院解決。如果將行政內部爭議也交由法院解決,一方面法院不熟悉行政機關內部事務,并缺乏具體的爭議處理手段,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法院干擾行政機關正常工作,影響依法行政的效力。因此,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法院不受理就行政機關對行政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提起的訴訟。
由此可見,內部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對內部人員作出的行為,按照行政訴訟法規定,其屬于不可訴行為。即公務員對受到的處分表示不滿時,不能進行復議,只能通過申訴的方式來解決。提請申訴,應該在當事人收到決議后三十天內向監察機構提出,如果對復查結果仍然不服,還可以向上級監察機構申訴。
行政處罰程序是怎樣的,行政處罰有哪些程序
行政法全文中對行政訴訟是如何規定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棚改違法征收該如何維權
2021-03-16放棄行政復議后能再行政復議嗎
2020-12-17為什么承攬人的留置權可以約定排除
2020-12-15交通事故定責后可以申訴嗎
2020-12-06撫恤金能否被強制執行
2020-11-16超過可撤銷合同時效怎么處理
2021-01-06合同擔保方式有哪些
2021-01-04顧客在超市摔倒的責任誰負
2020-12-28抵押貸款中抵押物的范圍有哪些
2020-12-30哪些情況下解聘職工要給補償
2021-03-18勞務合同書和入職協議有什么區別
2021-01-08個人旅游意外保險條款
2021-01-04雇主責任險保險合同
2020-12-15意外保險理賠需要的材料有哪些
2021-01-18保險理賠中對哪些事情要進行監督檢查
2021-03-18運輸工具保險的主要險種有哪些
2021-02-19原保險與再保險區別在哪里
2021-02-12存錢卻“買”了保險 保費能要回來嗎?
2020-11-25工業土地分割轉讓嗎
2021-01-26棚戶區改造是指危房、舊房改造,拆遷補償有什么不一樣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