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高損害了公司利益如何處理
一、董*高人員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表現
董*高人員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可以分為違反忠實義務的行為和違反勤勉義務的行為兩類。
(一)違反忠實義務的行為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條列舉了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忠實義務損害公司利益行為的具體表現,包括:
1、挪用公司資金
2、將公司資金以其個人名義或者以其他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
3、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同意,將公司資金借貸給他人或者以公司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
4、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同意,與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
5、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于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
6、接受他人與公司交易的傭金歸為己有
7、擅自披露公司秘密
8、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的其他行為
上述列舉的“其他行為”具有兜底性質,實踐中具體的行為表現多種多樣。董事和高管人員應當遵循法律和公司章程,最大限度維護公司利益。如果董事和高管
人員在自身利益與公司利益發生沖突時,將自身或第三人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都有可能違反忠實義務。
(二)違反勤勉義務的行為
《公司法》沒有對董*高人員違反勤勉義務的具體行為表現作出明確規定。一般認為,判斷董*高人員是否違反勤勉義務需注意以下兩點:
1、同類參照標準
即一般情況下,應當參照其他同類水平的董*高人員,在同類公司、同類職位和近似情形中所應當具備的注意義務,來判斷行為人是否勤勉。但在某些特定案例中,如果董*高人員具有超出一般水平的管理能力和經驗,并且其獲得的薪酬待遇也超出其他同類人員時,則應當考察行為人是否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和經驗。
2、不以經營決策失誤的結果為標準
商業活動紛繁復雜,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達成一項交易、作出一項決策,取決于諸多因素,所有的這一切往往不可復制。不同的交易情形,即便表面因素近似,但同樣的決策,可能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董*高人員是否勤勉,不應以決策的最終結果來判定。只要行為人根據其掌握的信息決策,決策程序符合公司章程等規范,也沒有其他可能影響其決策正當性的因素,比如行為人與決策事項存在利害關系等,則應當認定行為人勤勉誠實地履行了義務,而不管這項決策的最終結果如何。
如果董*高人員遵循了正當的決策程序,只是因為自身能力、經驗等因素的局限,最終出現決策失誤,這不構成對公司侵權,不必承擔侵權責任,但可能根據公司章程或其他內部制度規定承擔行政管理責任,比如降職、撤職等。
二、董*高人員損害公司利益侵權賠償責任的認定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根據前述規定,認定董*高人員損害公司利益侵權賠償責任需滿足一定的構成要件,包括:
1、行為是發生在執行公司職務的過程中。如果董*高人員的行為不是發生在執行公司職務的過程中,則不必依據《公司法》的規定承擔責任,而可能直接依據侵權法規承擔責任。
2、行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如果董*高人員的行為只是不符合公司內部規章制度的規定,則可能構成公司內部行政管理責任。
3、給公司造成損失。這是損害結果的要求。如果違反法律法規或章程的行為并沒有導致損失的結果,相關董事高管應停止相關行為,但不必承擔賠償責任。
從《公司法》規定的內容來看,認定董*高人員的賠償責任,不需要認定行為人的主觀過錯。但實際上,違反法律、法規或公司章程的行為本身已暗含過錯,即便不是故意,至少也屬于重大過失。
三、董*高人員損害公司利益糾紛的救濟程序
(一)股東為公司利益代位起訴
董*高人員損害公司利益,公司作為權益受害方,具有原告主體資格;損害公司利益的董*高人員是被告。如果損害公司利益的董事高管實際掌控公司,此時可能產生兩方面問題,一是如果公司提起訴訟,則可能產生利益沖突;二是公司根本不會采取訴訟行動。現實中,后一種情況更常見。
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的規定,如果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監事損害公司利益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股東的書面請求后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符合前述條件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上述規定了股東代位提起訴訟的前置程序。股東代位起訴是對公司內部監督制度的補救,所以股東在以自己名義直接起訴之前,應當“用盡內部救濟”程序。只有在“情況緊急”時,才可以不經前置程序,直接起訴。“情況緊急”的認定,需要根據具體案情來判斷。
(二)股東為自身利益直接起訴
股東是公司的投資人,在公司內部,股東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股東自身的利益與公司利益相互獨立,不完全一致。《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一規定賦予股東為自身利益直接起訴董事和高管人員的權利。此類訴訟只要求具備股東資格,沒有持股數量和時間方面的要求。
由此可見,利益受損主體的不同,決定了股東到底是采取代位起訴還是直接起訴。
四、董*高人員損害公司利益與股東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利益的區別
法律保護股東正當行使股東權利,但如果股東在行使權利時沒有遵守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規定,則可能損害公司、其他股東或債權人等其他主體的利益。比如,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依法享有查賬權,股東在行使此項權利時不應對公司的正常經營造成干擾;股東以其對公司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但不可濫用有限責任逃避公司債務;等等。
根據《公司法》第二十條的規定,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當某些股東特別是自然人股東同時擔任公司董事或高管職位,如果其行為損害公司利益,需進一步考察其行為是基于股東身份、行使股東權利的行為,還是基于董事、高管身份在公司管理過程中發生的行為。如果是前者,則涉嫌濫用股東權利;如果是后者,則可能構成董事高管損害公司利益。這兩類糾紛行為表現相近,但法律定性差異很大,在實務操作中需仔細界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故意放別人輪胎氣構成犯罪嗎
2021-01-14商帳追收委托流程是什么
2020-11-24銷售圖書是否需要出版社授權書
2020-12-28留置權人是否能取得所有權
2020-12-16發生交通事故后如何進行傷殘鑒定
2020-12-25填寫支票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11如何區分票據無效和票據變造
2020-12-25電子商務法全文內容是怎樣的
2021-02-03商品房住宅保修期從何時起算
2020-11-09新婚姻法離婚條件有哪些
2021-03-24行政機關凍結銀行存款可以不通知當事人嗎
2021-02-28民間借貸到期后訴訟時效多長時間
2021-02-28關于虛假訴訟案件原審原告在再審期間申請撤訴如何處理
2020-12-16個人購買住房是否免征印花稅
2020-12-27什么條件下可退回保險費
2020-12-08發生哪些事故時保險公司可以不賠償
2021-01-05意外傷害保險理賠申請書怎么寫
2020-12-07無證駕駛保險公司能否拒賠?
2020-12-16車禍理賠和法院判決的區別是什么
2021-03-01對未按規定期限辦理公司登記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