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內部行政行為
內部行政行為是“外部行政行為”的對稱。發生于行政組織內部,基于行政隸屬關系,是指只影響行政組織內部事務的措施。如行政首長對工作的指揮,對機關內部的組織和管理以及對下級公務員發布的命令和指示等。內部行政行為的對象是組織內部人員,但法律效果不一。
主要有:
(1)通令。行政領導關于某一法律和條例的解釋和某項公務的實施辦法,根據層級指揮權所發出的命令。適用于管轄下的全體公務員和機關,不服從命令可能受到紀律處分,但不能拘束外界人員。
(2)指示。具有自由裁量權的行政機關,事先為自己及下級機關規定一個標準,作為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指導。對于指示,行政機關仍然保留著根據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適用這個標準的權力。
(3)特別的職務訓令。即行政領導對個別或幾個公務員的職務訓令。
(4)具有紀律處分性質的個別決定。如調動某個公務員的職務等。
(5)機關內部組織和管理的規定等。
二、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主要區別:
1.行為與相對人之間的關系不同。
實施內部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與該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之間,必定存在一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隸屬關系以及其它隸屬關系,或者存在一種監督與被監督的法定的監督關系。實施外部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與該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之間,基本上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隸屬關系或者其它隸屬關系,而只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這種管理與被管理關系最終取決于外部行政行為的實施者所擁有的對某類行政事務的管理職能而不來源于該行政機關的領導職能。
2.行政行為的作用力不同。
內部行政行為通常只涉及行政機關的內部行政事務,其作用主要和行政機關的正常運轉有關,不影響外部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外部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對外行使公共權利的行為,因而直接影響著外部相對人的利益。由于這兩種行政行為的上述區別以及行政機關行使這兩種權利的性質和依據也不同,因此,不同性質的行為引起的爭議應由不同的途徑予以解決,即內部行政爭議由行政機關自身解決,外部行政爭議由法院解決。如果將行政內部爭議也交由法院解決,一方面法院不熟悉行政機關內部事務,并缺乏具體的爭議處理手段,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法院干擾行政機關正常工作,影響依法行政的效力。因此,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法院不受理就行政機關對行政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提起的訴訟。
行政行為按照一定標準劃分,可以分為外部行政行為和內部行政行為。但只有外部行政行為具有可訴性,行政相對人在對外部行政行為不服的時候,可以依法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若是對內部行政行為不服的話,一般由行政機關自行解決。
內部行政行為是否可以提請訴訟?
內部行政行為復議復核期限有什么規定么?
內部行政行為可以復議嗎,有哪些規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債務不能履行時可以對有限合伙企業合伙財產怎樣做
2021-01-14行政處罰程序違法怎么辦
2020-12-01不按時發工資怎么辦
2021-03-02銀行抵押的房子能申請保全嗎
2021-02-12交通肇事者不交醫療費怎么辦
2021-01-25房屋有抵押能否訴前擔保
2021-02-02實習期記滿12分該怎么辦
2021-01-04雇傭關系的認定條件是什么
2021-02-03弘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服務承諾包括哪些
2020-12-25辦理人壽保險有哪些
2020-11-12意外險國家規定最高賠付多少
2021-01-01五五分成保險是怎樣賠償的
2021-01-17無證駕駛造成人員傷亡 保險公司應賠償
2021-03-12保險公司有哪些盈利方式
2021-02-05財產保險合同的特征有哪些
2021-03-16交通事故發生后如何向保險公司索賠
2020-11-26關于保險代理人的內容有哪些
2021-03-08財產保險理賠的方式方式有哪些
2021-01-20關于加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管理的通知
2021-03-05為什么會出現保險公司的賠款少于車禍事故實際支..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