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一個法治國家,對當今的社會上的活動和行為責任都有著較強的法律規范。民法就是約束公民在社會上的行為不損害國家和他人利益的法律。那民法總則第九條都做出了哪些規定呢,下面小編就為你進行解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該原則被稱為“生態環境保護原則”,又稱綠色原則,被公認為“對當代民法作出了重大的價值發展,我國民法典因此發展成為更具多元價值的社會化民法典。”“通過這個原則,在民法和環境保護法之間,形成了一種與過去有著重要不同的新的關系,兩者之間的體系關聯進入到一個新型關系階段?!蹦敲?,這一原則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如何理解和適用,將是今后民法學研究和民事審判乃至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必然面對的問題。
一、綠色原則的價值
一般而言,綠色原則是在生態破壞和資源浪費已經非常嚴重的背景下,把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從傳統的公共利益范疇中進行類型化并獨立出來的結果?!翱陀^地說,如果要在傳統民法資源內回應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可以將生態環境保護解釋為公序良俗原則尤其是公共秩序的內涵。但一個問題的現實重要性越高,它在體系中的獨立傾向就會越顯著”所謂公共利益,“可以解釋為‘集體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利益’”。對綠色原則的的理解,不能固守傳統的法律主體之人數標準去判斷某項權益是否為“公共利益”,如同消費者保護與代表人訴訟等案件,而應當注意到,環境權或者生態權,是一項新型的社會本位下的權利范疇,即使談到民事權利或者權益,充其量也只是其中的一個側面。
二、綠色原則的功能
民法基本原則,具有承載民法基本價值的內在品格和作為一般性規定的外在形式的雙重特點,“是所有民法制度應遵循和體現的基本準則,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及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均應遵循”。綠色原則與其他大多數的民法基本原則一樣,兼具宣示功能和效力功能。
主要是對我國的環境和綠色發展做出了強有力的介紹。規定我國公民應保持愛護環境,節約能源的總體方針開展相應的民事活動,不等肆意破壞環境,對資源造成浪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各地人民法院關于民間借貸糾紛的審判意見(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用人單位不簽勞動合同怎么辦
2020-12-06在美容院做整容手術失敗是否屬于醫療事故
2021-02-27對個人貸款業務進行監督的是誰
2020-12-23股權退出的5種方式是什么
2021-01-22交通事故受傷人員何時開始傷殘鑒定,傷殘鑒定前應做好哪些工作
2021-01-02酒駕出車禍私了要多少錢
2021-02-05行政機關不聽取當事人的申辯,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
2020-12-11侵權賠償協議能否約定管轄
2020-11-23轉載侵權責任是什么
2021-02-04房產他項怎么解除
2020-12-17什么是非法侵入住宅罪
2021-01-05玻璃窗意外掉落砸死男童,誰來負責
2021-01-20修高速公路占農戶住房怎么賠償
2020-11-20允許變更勞動合同的條件
2021-03-16“試用工”應該得到勞動報酬嗎?
2021-02-02自助寄存柜中丟包,超市有責任嗎
2020-12-29鐵路貨損的索賠時效是多久
2021-02-21勞動爭議調解期限
2020-12-24索賠發生糾紛能否單獨將保險公司列為被告?
2020-12-31保險人能直接賠償受害人嗎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