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對于無權處分的規定是怎樣的?
民法總則對于無權處分的規定是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此條規定了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之一的無權處分行為。無權處分,是指行為人沒有處分權,卻以自己的名義實施的對他人財產的法律上的處分行為。
無權處分,是指行為人沒有處分權,卻以自己的名義實施的對他人財產的法律上的處分行為。
依據傳統民法理論,處分的意義有廣狹之別:
〈1〉最廣義之處分,包括事實上及法律上之處分。所謂事實上之處分,乃就原物體加以物質的變形,改造或毀損之行為而言。例如拆屋重建、改平裝書為精裝書是所謂法律上之處分,除負擔行為(債權行為例如懸賞、廣告、買賣、保證)外,尚包括處分行為,例如所有權之移轉、抵押之設定、所有權之拋棄(物權行為)債權讓與債務免除(準物權行為)。
〈2〉廣義之處分,僅指法律上之處分而言。
〈3〉狹義之處分,系指處分行為而言。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
第三條 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無權處分分析
編輯
(一)無權處分行為首先是財產處分權的欠缺。
所謂財產處分權的欠缺,是指行為人在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情況下,而與第三人訂立處分他人財產權利的合同。無處分權(無權處分)主要包括兩種情形:其一是無所有權。以某物為合同標的卻沒有所有權,其權利暇疵是顯而易見的,如將他人之物出賣,以他人之物出租等都構成無權處分行為。
其二是處分權受到限制,這是在有所有權但所有權受限制的情況下實施的處分行為。如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對抵押物的處分等。處分財產的
無權處分
權利只能由享有處分權的人行使,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則構成對他人財產的侵害。即使是對共有財產享有共有權的共有人,也只能依法處分其應有份額,不能擅自處分其他財產。
(二)處分權人是以自己的名義實施了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
效力待定合同是指雖然合同當事人主體資格欠缺,但經有權人追認,可自始生效的合同。主體資格欠缺主要包括三種情形即行為能力的欠缺、代理權的欠缺及財產處分權的欠缺,前兩種情形都是行為人以財產權利人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而財產處分權的欠缺,無權處分人須以自己名義與第三人訂合同。無權處分人如以財產權利人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則應作為無權代理合同處理。
(三)無權處分行為必須是違反法律的行為。
行為不具有違法性,不構成無權處分行為。如果某種處分行為是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而行使的,具有合法性,就不能構成無權處分行為,如法院查封、拍賣、扣押當事人的財產行為。
無權處分效力判斷
編輯
(一)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對象指向的是“無權處分合同”,而非“無權處分行為”。
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在物權行為模式下與非物權行為模式下所指向的對象是不同的。在物權行為模式下,法律行為被區分為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非直接處分標的物,唯就該標的物作成負有讓與義務的法律行為,稱之為負擔行為。直接讓與標的物(物或權利)之法律行為,稱之為處分行為。
在物權行為模式下,負擔行為的效力不受處分權的影響,處分行為是相對于負擔行為而獨立化、無因化。在權利人未追認的情形,僅“處分行為”無效,而“處分合同”的效力不受影響。在非物權行為模式下,采納統一法律行為,對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
無權處分漫畫
一體把握,將處分行為納入債權行為之中,視標的物所有權變動為債權合同直接發生的法律效果,因此,只存在債權合同(這里即處分合同)是否有效的問題,而不另外存在處分行為是否有效的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顯然,最高法的思想是把無權處分區分為不同情況:在買賣合同中,負擔行為有效而處分行為效力待定:在其他合同中如動產抵押、質押合同,合同的效力待定。
(二)在權利人未追認或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后未取得處分權之前,該處分合同效力屬效力待定狀態。
所謂效力待定是指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關生效要件的規定,其效力能否發生,尚未確定,一般須經有權人表示承認才能生效。在無權處分合同中,無處分權人缺乏處分能力本應使訂立的合同無效,但考慮到經濟生活本身的復雜性,雖然屬于無權處分,如果權利人追認或處分人事后取得處分權,沒有理由強使其無效,這即符合追認權人利益,有利于促成更多的交易,也有利于維護善意相對人的利益。因此,在權利人追認前或無處分權人取得處分權前,將合同規定為效力待定合同,而不是簡單地宣告該合同無效,是符合各方的利益的,權利人對效力待定合同追認后,或無處分權人取得處分權后,該合同就生效。
綜上,個人在無處分權的情況下處理他人財產是不合法的,與他人簽訂的合同也是屬于無效合同。因此,朋友們在購買重要設備或其他固定資產時如果是與第三方進行交易的,一定要讓第三方出具相關證明,表明第三方有權處理相關財產,避免后期發生財產糾紛。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
民法總則全文
《民法通則》關于債權債務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怎樣判斷既定事實婚姻
2020-12-08公司股權變更費用都怎么規定
2021-03-08碰撞痕跡鑒定結果不服怎么辦
2021-01-19交通事故死亡索賠訴訟要什么時候起訴
2021-01-14組織、領導、積極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
2021-03-22和精神病人結婚該怎么辦
2020-12-16二審程序是怎樣的
2021-03-16交通事故全責賠償和標準
2021-03-15肇事叫人頂包算逃逸嗎
2020-11-17勞動合同不變更要賠償嗎
2020-11-09工傷賠償與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01勞動仲裁員工代表要什么條件
2021-03-09人壽保險離婚時要分割嗎
2020-12-08壽險投保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8免責條款有效性認定的法律要件有哪些
2021-02-15車險理賠技巧有哪些
2021-02-28家庭財產保險的保險標的
2021-01-10保險公司行使合同解除權后還能追償賠償金嗎
2021-02-22車上人員受傷如何理賠
2021-02-05買二手房拆遷賠償嗎
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