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總則的規定因保護他人利益而受損是怎么規定的?
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因保護他人利益而受損主要區分以下情況:
1、因見義勇為受損害,由加害人負責,沒有加害人的,誰得好處誰補償;
2、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3、“可以”還可以理解為,不管見義勇為者受損害的責任是否已被侵權人承擔,只要受益人自愿給見義勇為者補償了,就不能反悔再要回去。
怎么認定見義勇為呢?
見義勇為的法律構成要件。從法律的角度進行分析,構成見義勇為行為至少需要下列四項法律要件:
1、見義勇為行為實施主體是自然人。所謂自然人是指與法人相對的社會公民個體的統稱。由于見義勇為行為是緊急情況下實施者根據主觀判斷后所采取的行為和行動,因此無論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者、具有完全政治權利者抑或剝奪政治權利者,都無關緊要。因此,只有將見義勇為的實施者定義為自然人,才能夠符合其法律特性。
2、見義勇為者必須實施了危難救助行為。所謂的危難救助行為是指當國家、集體、社會、公民個人財產及公民個人生命安全遭到威脅之時,行為人實施了旨在降低損失或威脅的行為,進而產生了相應后果的一切行為。這種行為一般都是在危險的情況下出現,并且伴有較強的風險性。
3、行為人并不具備法律約定的義務。所謂法律約定的義務是指行為人與救助對象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救助責任。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救助效果,但是存在與救助對象的法律約定,那么這種行為就不能夠算作見義勇為。換句話說,只有行為人的行為超越了法律約定的職責或不具備法律約定的救助義務以外,才能夠成為見義勇為。
4、行為人主觀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愿。原則上說,見義勇為行為要求行為者必須在主觀上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愿,并且由此產生的行為,這種意愿必須帶有正義感,才符合見義勇為的標準。即使行為者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上述結果,但是主觀上僅僅是出于維護自身利益,那么也不能構成見義勇為。
綜上所述,對于現在很多人出于善心而用自己的利益保護他人正處于危險的利益而受損的情況,是必須要用法律保護的形式來加以贊揚這種超出法律的道德高尚行為的,所以只要是確定這種情況的話是可以要求受到保護的人進行適當地的補償的。
見義勇為加入民法總則是如何規定的?
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個體工商戶可否有字號?
民法總則保護見義勇為是怎么規定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鑒定要求具備哪些條件呢
2020-11-10復議調解后治安處罰能否撤銷
2020-12-30前夫未經授權代簽房屋租賃合同有沒有效
2021-03-03重婚罪包括哪些行為 什么情況屬于重婚
2021-01-14離婚證據的收集包括哪些
2021-03-01兒媳女婿有贍養義務嗎
2020-12-11勞動合同變更需要員工同意嗎
2021-02-06離婚證據清單模板是怎樣的
2021-01-23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子女可代位繼承遺產嗎?
2021-03-25商業銀行破產清算存款怎么辦
2020-12-10擔保合同約定不明確該如何擔責
2021-01-06醫療糾紛的防范與處理
2020-12-11居民申請保障性住房條件有哪些
2021-01-30工程勞務分包合同是否有效
2020-11-29現行勞動仲裁立法對仲裁監督程序是怎樣規定的?
2021-03-02變更保險合同程序怎么走
2020-12-30保險格式合同有沒有效 誰說了算
2021-01-25民生人壽跨省理賠16萬
2020-11-27保險費率是否適用價格法
2021-02-22超分駕駛保險可以賠嗎
202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