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訴訟法規定回避人員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45條規定,回避的對象包括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對于審判人員的范圍,《若干規定》明確為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其他人員包括人民陪審員、執行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員、勘驗人員。
二、回避方式和程序是什么
1、《民事訴訟法》粼5條規定,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回避,可見我國回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回避和申請回避并用。
2、自行回避即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在法律規定的情形出現時,應主動退出該案件的審判及其他相關工作;申請回避則是僅屬于當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權利,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應當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申請,說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三、提起再審的程序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民事案件基于審判監督權提起再審的人或機關是: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及審判委員會、上級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審的機關和公職人員不同,相應地,提起的具體程序也就不盡相同
2、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作出判決,一經宣告或送達,就具有約束力,不得隨意撤銷、變更。如果裁判確有錯誤,則只能通過再審程序進行糾正。在本院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是本院院長和審判委員會,他們對本院審判人員和合議庭的審判工作進行監督。因此,本院院長發現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決定再審的,應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
綜上所述,回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回避和申請回避并用,申請回避則是屬于當事人的權利,《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應當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申請,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回避,回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
公證員回避的法定情形有幾種
公司法股東三個回避具體指的是什么
民事訴訟申請回避的理由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販毒量刑標準2020年是怎樣的
2021-03-04兩人出于共同故意去打人會怎樣處罰
2020-11-24股東虛假簽字能否行政訴訟
2021-02-13債權債務轉讓應該注意哪些內容
2020-12-22對帳單可以當欠條嗎
2020-12-12起訴離婚孩子撫養費是如何計算的
2021-01-01老人贍養費多個子女怎么分配
2021-02-13偽造房產證來抵押借款是什么罪
2021-02-06賦予業主委員會民事主體資格的理由
2021-03-05領導暗示辭退一定要辭職嗎
2020-12-31網絡投保的銷售情況是怎樣的
2020-12-28投保人是什么意思,成為投保人有哪些條件
2020-11-29土地使用轉讓的原則是什么
2021-02-072020商鋪拆遷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3-21商業用房拆遷如何安置
2020-11-14關于房屋拆遷授權委托書的范文
2021-02-01城市拆遷如何安置無房戶
2021-01-21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合同范本
2020-11-24關于拆遷安置房建在集體土地上的問題
2021-03-21政府對拆遷項目有哪些補助
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