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紹:
2008年,楊-生與張女士登記結婚,婚后楊-生經查患有先天性染色體異常,導致先天無精無法生育,于是兩人決定通過精子庫的精子人工授精生育孩子。
2011年,張女士成功生下一個男孩,可孩子的出生并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更多的歡樂。由于雙方家庭條件懸殊,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不同,婚后雙方常因瑣事爭吵,愈演愈烈,雙方都有意離婚,卻都要爭奪孩子的撫養權。楊-生愿意給付張女士20萬元的補償以求其讓步,但張女士堅持要求孩子隨她生活。
去年3月,張女士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并要求孩子的撫養權。
法官說法:
針對“孩子是通過人工授精方式所生育”的這一特殊性,承辦法官對整個案子進行了周全地考慮。這個孩子現在還不滿兩周歲,平時日常的生活照料基本上都是由張女士一手負責,因此如果按照現有法律判決,張女士將更有可能獲得孩子的撫養權。
不過,由于這個孩子是通過精子庫的精子人工授精所生育,與楊-生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如果把孩子判給張女士,楊-生雖然還是孩子法律意義上的父親,但受中國人的傳統倫理影響,楊-生在一定程度上很難再將這個孩子視如己出,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可能再也難以得到真正的父愛了。此外,張女士住在郊區農村,無法為孩子將來的學習提供較為便利的條件,男女雙方在其他經濟條件上相差也較為懸殊,孩子跟著楊-生,將能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
法官以“最大程度保護未成年人利益”的辦案原則與目標,并試圖通過調解的方式解決這起糾紛。
法院認為,楊-生之所以如此渴望這個孩子的撫養權,是因為他沒有生育能力,這個孩子可能就是他這一輩子惟一的“孩子”了。而且這個孩子是通過精子庫的精子人工授精所生,沒有了所謂的“血濃于水”的血緣支撐,他非常擔心“如果孩子不是從小跟我在一起生活,等孩子將來長大了是不會和我親的”。而張女士不同意將孩子的撫養權交給楊-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初為人母,且夫妻感情的不順使得這個孩子成為了她全部的生活寄托;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覺得孩子總歸跟楊-生沒有血緣關系,怕今后楊-生不會全心地對孩子好。
在把握雙方的心理之后,法官建議“父母雙方輪流撫養”的調解方案,并將調解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張女士身上。
近日,張女士與楊-生達成調解協議,孩子在3周歲之前隨張女士生活,在3歲至10歲期間,隨楊-生共同生活,兩段期間的基本生活費由男女雙方各自負擔。而之后,孩子隨哪方共同生活,屆時再由雙方根據孩子的學習狀況、個人意愿及雙方的撫養能力另行協商確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糾紛發生后當事人可以選擇的解決途徑是什么?
2021-02-07庭前調解后反悔怎么辦
2021-01-12企業因受疫情致經營困難如何處理
2021-01-14連帶與按份共同保證的概念是什么
2021-01-12績效獎金不發可以投訴嗎
2021-03-22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應當遵循什么規定是什么
2021-01-18中止探望權程序有哪些
2021-01-18被財產保全了銀行卡還能用嗎
2021-01-12合同擔保的擔保方式有哪些呢
2020-11-17債權債務起訴程序是怎樣的
2021-01-10合作協議是雇傭關系嗎
2021-02-01父母出資買房如何要回購房款
2021-01-14在哪些情況下勞動合同可以終止呢
2021-02-08團體意外險和雇主責任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0-11-08郵包運輸保險條款細則有哪些
2020-12-23保險合同要怎么簽訂
2021-03-01三者險保險人的義務包括哪些
2021-01-17《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保險法》
2020-12-05保險法司法解釋三對夫妻保單業務的影響有什么
2021-02-18保險代理人的業務范圍
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