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甲、乙于1999年8月經(jīng)人介紹相識戀愛,2000年2月15日,時年不滿20周歲的甲女便冒充其姐的名義與乙男在某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并按農(nóng)村風俗舉行了婚禮。婚后甲、乙夫妻感情一般。同年9月17日生育一女兒,現(xiàn)隨原告生活。自2003年起,雙方因性格不合,各居異地分居生活至今,致使夫妻關系不睦,感情日益冷淡,甲提出與乙離婚。
[分歧]
在審理本案過程中,就案件的定性問題,有以下三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婚姻法》第十條第(四)項規(guī)定:未到法定婚齡的,婚姻無效。我國法律規(guī)定男、女結婚的下限年齡是男22周歲,女20周歲。本案中甲、乙在辦理結婚登記時,甲不滿20周歲,未達到法定婚齡。所以本案應按無效婚姻處理。
第二種意見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作出規(guī)定: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制定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已經(jīng)符合婚姻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在《條例》公布實施后,男女雙方已經(jīng)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本案中,甲、乙雙方是在《條例》公布實施后,未到法定婚齡,騙取政府登記的,雖然現(xiàn)已符合結婚實質要件,但沒有補辦結婚登記,所以應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第三種意見認為:甲在起訴提出離婚時,婚齡不合的情形已經(jīng)消失,甲、乙雙方已經(jīng)符合結婚的實質要件,且經(jīng)政府登記,僅管結婚程序存在一定瑕疵,但經(jīng)過矯正不致影響其婚姻關系的存在,所以應按離婚糾紛處理。
[評析]
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
當事人因未達婚齡,弄虛作假,騙取政府登記結婚的現(xiàn)象,特別是在廣大的農(nóng)村普遍存在,也因此,男女雙方同居至達法定婚齡后,因感情破裂或因一時沖動訴至法院要求離婚的情況屢見不鮮。目前,對于這類案件如何定性,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所以對該類案件的處理在不同的法院或不同的法官會得出絕然不同的處理結果。實踐中,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四種情況:一是宣布婚姻無效;二是解除同居關系;三是按可撤銷的婚姻處理;四是按離婚糾紛處理。造成一案多果,有悖法制統(tǒng)一性原則,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其實,法律已對“無效婚姻”、“同居關系”和“可撤銷的婚姻”作了明確界定。《婚姻法》采取列舉的方式,將重婚的、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婚前患有醫(y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以及未到法定婚齡的等四種情形歸于無效婚姻的范疇;把脅迫結婚的情形歸于可撤銷的婚姻范疇。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又作出規(guī)定: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制定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jīng)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在《條例》公布實施后,男女雙方已經(jīng)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很顯然,當事人因未達婚齡,弄虛作假,騙取政府登記結婚,在已達婚齡后,又提出離婚的,這種情形不屬于“可撤銷的婚姻”和“同居關系”的范疇。但是否符合“無效婚姻”中的“未到法定婚齡”的情形呢。“未到法定婚齡的”這一原則性規(guī)定包含三層意思:一是沒有達到法定結婚的下限年齡即男22周歲,女20周歲;二是已經(jīng)政府登記結婚;三是婚齡不合的事實還處在一種持續(xù)狀態(tài)。換言之,當男女雙方或一方因婚齡不合,通過弄虛作假,騙取政府登記,經(jīng)過若干時間后,婚齡不合的情形已經(jīng)消失,這種情形不能歸屬于無效婚姻的范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果動遷款被家人拿了怎么辦
2021-01-28變更公司地址去哪辦理
2020-12-11強制執(zhí)行公證保證人能否作為被執(zhí)行人
2020-12-05債務人失蹤后怎么辦
2021-02-28效力待定合同如何追認
2020-12-24哪些情形禁止結婚,干涉結婚違法嗎
2020-11-19贍養(yǎng)人怎樣證明盡到贍養(yǎng)義務
2021-03-03房產(chǎn)抵押給公司需要備案嗎
2020-12-07房地產(chǎn)轉讓要按照什么程序辦理
2020-12-24冒名頂替簽訂勞動合同的效力
2020-12-19取保候審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1離職后帶走顧客信息違法嗎
2021-01-28因丈夫婚外戀訴離婚,妻子能否請求損害賠償
2021-02-11辭退是開除公職嗎
2021-03-02保險公司有哪些重點問題
2020-12-082020遼寧企業(yè)三險比例
2020-12-11飛機行李延誤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01保險合同是不是有條件的單務合同
2020-12-14建筑工程一切險保險合同
2020-12-29保險法釋義第一百一十一條
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