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案件的審判中,當法官經過開庭審理查明全案的事實情況,依據侵權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確定了侵權行為人的侵權責任以后,如何滿足受害人的賠償請求,如何確定侵權行為人的賠償數額,需要有一定的準則有所遵循和規范。這些準則就是指知識產權損害的賠償原則。
知識產權損害賠償原則對知識產權侵權損害事實和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范圍的認定,以及對最終侵權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知識產權損害賠償應當確立什么樣的賠償原則?在知識產權理論界和知識產權司法界意見并不統一。應當說在有些問題上還存在著程度不同的理論上的混淆。筆者認為,根據民法和知識產權法律的規定和司法實踐的需要,應當確立以下四個原則:
一、全部賠償原則;二、法定標準賠償原則;三、法官斟酌裁量賠償原則。四、對精神損害賠償適當限制原則。
一、全部賠償原則。全部賠償原則也稱為全面賠償原則,是現代民法的最基本的賠償原則,是各國侵權行為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通例[1].
古代的侵權行為法并不承認全部賠償原則,古代的賠償是和刑事制裁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外都是如此[2].全部賠償原則的產生地也不是中國,而是德國。德國學者首先將全面賠償作為原則提出,并成為德國民法典損害賠償規定的基礎[3].
當今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包括假冒商品貿易)協議》(即TRIPS協議)第45條規定的“賠償由于侵犯知識產權而給權利所有者造成的損害”,侵權者向權利所有人支付費用“可以包括適當律師費”等規定,仍舊是全部賠償原則的體現。
應當指出,該協議的這些規定,均屬于各國民法的組成部分,并不是“純粹”的知識產權法范圍。記得一次德國知識產權專家迪-茲來我國某機關回答著作權學者咨詢的問題時,他順便提到,中國版權學者提出的問題清單中,前十個問題競都屬于民法侵權行為法的問題,而不是“純”知識產權法的問題。這不能不從一個側面表明知識產權法與民法的關系。也表明我們從事知識產權保護的同志又很需要學習和掌握民商法與訴訟法的法律和法學理論。
全部賠償原則的含義,是指知識產權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應當以加害人侵權行為所造成損害的財產損失范圍為標準,承擔全部責任。也就是說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應當全部賠償,賠償應以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失為限[4].
對損害賠償的性質歷來有補償主義與懲罰主義不同觀點之爭。當前對知識產權損害賠償囿于盜版和假冒的猖獗,主張懲罰主義觀點的理由似乎更強一些。
但是,筆者認為,對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性質仍然首先是對受害人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一種補償。同時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也是對其不法行為的一種法律制裁。補償應當是賠償損失的基本功能,制裁則是其輔助功能;補償與制裁又相輔相成,共同起著規范和調整民事主體行為和知識產權關系的作用。這是由于受害人只有獲得賠償才能彌補自己的損失,權利才能得到保護,除去獲得賠償的途徑就幾乎沒有其他同樣功能的途徑使受害人獲得同樣的救濟。
而對侵權的制裁功能,則還有停止侵害等民事責任的其它形式,以及罰款、收繳等民事制裁的具體形式,以致于行政責任、刑事責任。
因此賠償損失的功能主要是一種補償、一種利益的“彌補”和“填平”;所以就要求以受害人的全部損失或損害為標準、為范圍來賠償。特別是對知識產權的損害,可得利益的損失對于權利人更具有重大意義。確立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全部賠償原則,應當是理所當然的。
確立了全部賠償的原則,也就確定了全部賠償范圍的客觀標準,即以受害人的全部損失為準。少于或大于受害人因侵權行為所受到的實際損失,或是受害人的權利不能得到充分保護,或是使受害人獲得不當收入,都是不公正的。當然,在實踐中受害人的全部損失常常不易計算,特別是對未來的可得利益的估算更是如此。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機關可以設置行政許可嗎
2020-11-25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主體包括哪些
2020-11-24交通事故搶救費用不足怎么辦
2021-02-09出軌生子財產怎么處理
2021-03-03船舶買賣合同可以約定管轄嗎
2020-11-29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標準
2021-03-11產假期被裁員賠償標準
2020-12-24房產抵押擔保人可否拒絕還款
2021-01-08撫恤金第二順序是等額繼承嗎
2021-03-18關于不辭而別員工的處理建議
2021-02-05同行業財務崗位有競業限制嗎
2020-12-29提前退休工種有哪幾種
2020-12-22人身意外傷害的定義是什么
2021-01-13保險合同解除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1-02-19小事故逃逸了還能走保險嗎
2021-02-25保單遺失,保險公司能拒賠嗎
2021-01-30保險公估人業務有哪些
2020-12-18保險代理人有哪些職業道德
2021-01-06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個人代理人保險代理合同
2021-01-31土地承包的經營權可以轉讓嗎
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