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離婚財產分割
1、夫妻雙方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處理(該約定必須是夫妻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公平合理不違反法律的規定,而且具備法定的形式)。
2、如沒有約定按照以下方式分割:
(1)婚前財產均歸各人所有,所有婚前財產不因夫妻關系的存續而發生轉變(夫妻另有約定的除外)。
(2)婚后財產由夫妻協商,協商不成,原則上夫妻各有一半。但須優先照顧子女和女方的利益。
(3)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存續其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的情況下,如一方因為撫育子女、照顧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義務較多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要求補償,另一方也應當予以補償。
(4)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占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后,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5)夫妻雙方分割共同財產中的股票、債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以及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時,協商不成或者按市價分配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數量按比例分配。
(6)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中以一方名義在有限責任公司的出資額,另一方不是該公司股東的,按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①夫妻雙方協商一致將出資額部分或者全部轉讓給該股東的配偶,過半數股東同意、其他股東明確表示放棄優先購買權的,該股東的配偶可以成為該公司股東;
②夫妻雙方就出資額轉讓份額和轉讓價格等事項協商一致后,過半數股東不同意轉讓,但愿意以同等價格購買該出資額的,人民法院可以對轉讓出資所得財產進行分割。過半數股東不同意轉讓,也不愿意以同等價格購買該出資額的,視為其同意轉讓,該股東的配偶可以成為該公司股東。
(7)涉及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中以一方名義在合伙企業中的出資,另一方不是該企業合伙人的,當夫妻雙方協商一致,將其合伙企業中的財產份額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對方時,按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①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的,該配偶依法取得合伙人地位;
②其他合伙人不同意轉讓,在同等條件下行使優先受讓權的,可以對轉讓所得的財產進行分割;
③其他合伙人不同意轉讓,也不行使優先受讓權,但同意該合伙人退伙或者退還部分財產份額的,可以對退還的財產進行分割;
④其他合伙人既不同意轉讓,也不行使優先受讓權,又不同意該合伙人退伙或者退還部分財產份額的,視為全體合伙人同意轉讓,該配偶依法取得合伙人地位。
(8)夫妻以一方名義投資設立獨資企業的,人民法院分割夫妻在該獨資企業中的共同財產時,應當按照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①一方主張經營該企業的,對企業資產進行評估后,由取得企業一方給予另一方相應的補償;
②雙方均主張經營該企業的,在雙方競價基礎上,由取得企業的一方給予另一方相應的補償;
③雙方均不愿意經營該企業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等有關規定辦理。
(9)由一方婚前承租、婚后用共同財產購買的房屋,房屋權屬證書登記在一方名下的,為夫妻共同財產。
(10)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
當事人結婚后,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
二、離婚賠償
《婚姻法》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所以,夫妻離婚只有出現上面四種情形,才可以要求損害賠償。
夫妻離婚的財產分割肯定是對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在處理財產分割的時候,發現一方存在法律規定的過錯責任,是可以要求損害賠償和過錯方少分財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這起軍婚案例能否判離
2021-01-28只要立案就沒有追訴期嗎
2020-11-15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是什么
2021-03-06工商公示內容有假如何處罰
2020-12-09申請強制執行多少天能拿到錢
2021-03-08受害人因交通事故致殘的是否有被扶養人生活費?如何計算呢?
2021-01-18房產中介承擔什么責任
2021-03-19談法人型聯營合同終止后續法律問題的處理
2020-11-16離婚單位集資房如何分割
2020-11-08公司可以內部調動勞動合同的變更與解除嗎
2020-11-23勞動關系申請工傷要多久出結果
2021-02-28什么叫傷殘津貼,傷殘津貼應該如何計算
2021-01-08公司解除勞動關系怎么賠償
2020-11-18退休職工死亡撫恤金發放標準是什么
2020-12-25勞動糾紛調解手續有哪些
2021-02-02定期壽險具體有什么特點
2020-12-03意外傷害保險的免責范圍有哪些
2021-03-19建筑工程質量保險合同中權利轉讓的問題有哪些
2021-03-22車禍死亡保險理賠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1-30無證駕駛人致人受傷保險公司是否應擔責?
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