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仲裁是指買賣雙方達成協議,自愿將有關爭議交給雙方同意的仲裁機構進行裁決的方式。仲裁裁決是終局性的,對雙方都有約束力,雙方必須執行。仲裁協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爭議發生之前訂立的,它通常作為合同中的一項仲裁條款出現;另一種是在爭議之后訂立的,它是把已經發生的爭議提交給仲裁的協議。這兩種形式的仲裁協議,其法律效力是相同的。拼音:zhòngcái
基本解釋:[arbitration]公認的第三者在爭端兩方間進行裁定公斷仲裁委員會
詳細解釋:雙方爭執不決時,由第三者居中調解,也叫公斷。
仲裁是指糾紛當事人在自愿基礎上達成協議,將糾紛提交非司法機構的第三者審理,由第三者作出對爭議各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的一種解決糾紛的制度和方式。仲裁在性質上是兼具契約性、自治性、民間性和準司法性的一種爭議解決方式。
民事爭議通常可以采取向法院起訴和申請仲裁機構審理兩種方法。仲裁指爭議雙方在爭議發生前或爭議發生后達成協議,自愿將爭議交給第三者作出裁決。
仲裁機構和法院不同。法院行使國家所賦予的審判權,向法院起訴不需要雙方當事人在訴訟前達成協議,只要一方當事人向有審判管轄權的法院起訴,經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必須應訴。仲裁機構通常是民間團體的性質,其受理案件的管轄權來自雙方協議,沒有協議就無權受理。
開庭審理階段
仲裁委員會應當在仲裁規則規定的期限內將開庭日期通知雙方當事人。當事人在收到開庭通知書后,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當事人若確有困難,不能在所定的開庭日期到庭,則可以在仲裁規則規定的期限內向仲裁庭提出延期開庭請求,是否準許:由仲裁庭決定。申請人經書面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庭或未經仲裁庭許可中途遲庭的,視為撤回仲裁申請。被申請人經書面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經仲裁庭許可中途退庭的,仲裁庭可以缺席裁決。
2)在庭審過程中,當事人享有進行辯論和表述最后意見的權利。
3)雙方當事人應當嚴格遵守開庭紀律。
當事人申請仲裁后,有自行和解的權利。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也可撤回仲裁申請。在庭審過程中,若雙方當事人自愿調解的,可在仲裁庭主持下先行調解。調解成功的,仲裁庭依據已達成的調解協議書制作調解書,當事人可以要求仲裁庭根據調解協議制作裁決書。調解不成的,則由仲裁庭及時作出裁決。仲裁庭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可以交由當事人共同約定的鑒定部門鑒定,也可以由仲裁庭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鑒定費用由當事人預交。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中關于牙齒脫落的傷殘評定標準
2021-03-05與精神病人結婚,其婚姻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2021-01-16發生車禍后保險理賠的順序怎樣
2021-01-07交通事故處理的法律規定
2021-03-20建筑工人意外身亡要不要保險公司賠償
2020-12-21中國人和外國人辦理結婚證登記如何辦
2021-02-27簽了一年的合同沒到一年可以走嗎
2021-02-20學生在宿舍丟東西,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15勞動規章制度怎么舉證
2020-11-15勞務外包的流程有哪些
2021-01-05保險實務中的保險人說明義務是什么
2021-01-09保險公司的訴訟主體是什么
2021-03-17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許可實施辦法
2021-01-09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2021-01-29保險公司的業務
2021-01-14農村集體土地使用年限是多久
2021-01-14廠房拆遷進行評估要準備的材料有哪些,以及要注意什么事項
2021-01-12直管公房拆遷補償安置方式
2020-12-04拆遷中,被拆遷人該如何做好拆遷談判
2021-01-03征地拆遷新規定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