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在同居關系期間所生的子女是非婚生子女,之后要是男女解除同居關系的話,也是需要對子女的撫養權問題做出協商或判決的。而此時也是比較容易產生糾紛的,那么在解除同居關系的時候產生的子女撫養權糾紛該怎么解決呢?律霸小編在下文中為您做詳細的解答。
一.同居關系的性質和同居關系的解除
1.同居關系的性質。
同居是指沒有婚姻關系的男女二人之間穩定的包括性生活在內的共同生活。
同居包括三個構成要件:
1、同居的主體是一男一女;
2、需要有包括性生活在內共同生活;
3、男女雙方沒有締結婚姻關系。
關于同居關系的性質,不可一概而論。如果同居的雙方當事人都沒有結婚,二人的同居關系雖然不為法律所提倡,但是也沒有違背法律的禁止性規定,那么是合法的。非法的同居關系是指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情況,這種情況已經侵害了配偶合法的權益,也是我國婚姻法所明文禁止的。
2. 同居關系的解除。
現行《婚姻法》解釋(二)第一條規定,當事人起訴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當事人請求解除同居關系,屬于婚姻法第三條、第三十二條、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從此條含義看,只有符合“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法院才受理,并予以解除。
這就是說,通常情況下,當事人起訴請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當事人請求解除的同居關系,屬于“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并依法解除。
在這種情形下,男女同居是非法的,是不被法律認可的。
當事人因同居期間財產分割或者子女撫養糾紛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這就是說一般的同居關系可以自然解除,除非涉及財產分割或者子女撫養糾紛,法院才受理。
符合事實婚姻構成的同居關系的解除。《婚姻法》解釋(一)第五條第(二)項規定,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這即是說,同居關系構成事實婚姻的,則同居關系的解除需要參考離婚處理。
二、解除同居關系子女撫養權糾紛怎么解決
先說法院是怎么受理同居關系子女的撫養糾紛的。一般來說,有同居關系的雙方需要先協商,協商不成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就解除同居關系,并就財產分割和子女撫養做出裁決。但是,如果僅僅以解除同居關系為由起訴,除非是非法同居,即與有配偶者同居的,否則法院一般不受理。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一條規定:“當事人起訴請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當事人請求解除的同居關系,屬于婚姻法第三條、第三十二條、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當事人因同居期間財產分割或者子女撫養糾紛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同居關系子女應屬于非婚生子女,根據我國法律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所以,雙方解除同居關系時應當解決子女撫養問題,遵照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長為原則,各自承擔撫養費,并按照離婚子女撫養費標準支付孩子撫養費,直至孩子成年。
同居關系不是一種正常婚姻形式,雖然有時候的確是按照合法婚姻對待的,但畢竟沒有進行婚姻登記,沒有領取結婚證,在法律上總歸是有所欠缺的。
即使是在解除同居關系的情況下,對子女的撫養權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一般來講,是允許男女之間自行協商,要是無法協商一致的話,才會由法院進行判決。如果你對此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直接來電咨詢我們律霸的在線律師。
撫養權變更的要求條件是什么
女方爭取撫養權的條件有哪些
非婚生子女的撫養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品房買賣合同草稿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2021-02-10外籍人協議離婚的注意事項
2021-01-03用電信息是否屬于商業秘密
2021-03-18國企能購買有抵押的房產嗎
2021-02-25離婚法院調解和好后對方還是有家庭暴力能不能再次起訴離婚
2021-02-15船舶糾紛屬于什哪里管轄
2021-01-27如何撤銷錯誤的終結裁定
2021-02-27個人婚前財產的證據如何保存
2021-02-19私立醫院產權證可以抵押嗎
2020-12-27勞動合同無效怎么認定
2020-11-25事實勞動關系追訴時效在哪些情況下可以延長
2021-02-06離職員工有年終獎嗎
2021-02-04人身保險重復保險的分攤方式是什么
2021-01-26離婚后可以變更保險受益人嗎
2021-03-06我國保險理賠低效率是否低
2021-03-14重復保險是什么
2021-01-18保險的合同要注意哪些問題才能避免糾紛
2021-03-17保險理賠應該按照什么標準進行賠償
2021-01-09保險欺詐全方位解析
2020-12-30理財專家支招"低息時代" 五種渠道"規避"利息稅
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