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年齡尚小,對自己的行為不能完全把控,這樣父母就應該執行監護權,這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和責任。那么,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監護人要對未成年人的生活負責,保障其人身安全,承擔連帶民事責任,下面我們通過本文了解下相關知識。
一、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
1、保護被人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被監護人出于民事行為能力的限制,不具備全面充分的自我保護能力,相對容易遭受到來自外界的的侵擾和損害。對此,監護人有權利和職責予以保護。
2、管理被監護人的財產,監護人可以依法合理利用和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
3、代理進行民事活動和民事訴訟活動,根據《民法通則》第14條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監護人所代理進行的活動領域不限,較多地表現為諸如買賣、租賃、借貸等財產性質的活動,也可涉及一些人身性質的民事活動。
4、教育和照顧被監護人,監護人應當盡到教育和照顧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職責,使其獲得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安定。
5、對被監護人給他人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監護人如果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利益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二、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有哪些?
《民法總則》第二十七條規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父母對子女享有親權,是當然的第一順位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沒有監護能力的,依次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兄姐、關系密切的親屬或朋友、父母單位和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會或村委會、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監護人的范圍和順序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親屬、關系密切的親屬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單位或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民政部門。
綜上所述,作為未成年人,父母、祖父母及其它近親屬都可以成為法定監護人,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要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代理其從事民事活動、對未成年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承擔連帶民事責任。同時,監護人可以保管未成年人的財產,對財產進行合理的處分。
監護人證明在哪里開具
繼母或繼父是法定監護人嗎
指定監護人證明格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合同的種類及勞動合同訂立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0-12-172020年最新征地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0-11-15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對業主有約束力嗎
2021-02-10企業跨國并購有什么類型
2020-11-24無證駕駛跑了會有什么處罰
2020-12-22檢察院不批捕多久放人,不批捕的情形
2020-11-17監護人實施家庭暴力,可以重新指定監護人嗎
2021-01-17放棄繼承權將不會產生代位繼承
2021-01-01故意傷害輕傷一級會判刑嗎,怎么判
2021-01-16房地產抵押登記的程序
2021-01-21勞務派遣解聘后是否有補償
2021-01-30試用期離職十天還沒發工資怎么辦
2020-12-07裁員多少人以上要提前30日公告
2021-01-05飛機延誤險賠償條件是什么
2021-02-07出事故了修車花了八萬多,第二年保費怎么加
2021-02-18保險合同的解釋適用是擇怎么樣的
2021-02-25索要嫖資被殺,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0-11-27人身保險重復保險的分攤方式是什么
2021-01-26哪些事故三責險要理賠
2021-03-17突破“慘淡”局面:家庭財產險要隨著變化變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