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未成年人之前,父母都有撫養照顧的義務,即使雙方離婚,也不能推卸撫養義務。二孩子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需要得到監護人的監護才行。那么,監護人與撫養人的區別是什么?兩者在產生依據、權利義務、法律責任等方面不同,下面我們就跟隨小編詳細了解下。
一、監護人與撫養人的區別是什么?
監護人,是對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撫養人,是指對有血親關系的未成年人供養的人。監護人具有法律意義,監護人必須具有完全行為能力,并依法律規定產生,監護人有可能是被監護人的父母,也有可能是被監護人的親友。撫養人一般指具有血親關系的長輩對晚輩的具有撫養的人,不是依法律規定產生的。
1、監護權從法理上區分,屬于親屬法中的身份權,
但是,監護制度更強調的是國家對個人的強制性和個人對家庭和社會利益的服從性。從這個意義來講,監護具有公法上的義務屬性似乎更為妥當。
2、撫養權問題,一般多作為義務對待,但是它也是一種權利,而且是和人身密切相關的權利,它基于血親(包括擬制血親)而產生。
3、民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一般都是對等的,但撫養權是例外之一,生父母不對子女盡撫養義務,其親生子女不能以此為理由不承擔贍養義務,撫養權的權利和義務是基于血親而產生的。
對撫養權沒有明確的定義,至于哪些主體有資格撫養,撫養權人之間的優先順序,撫養權人的范圍,撫養條件等我國的法律都沒有明確規定,只有《婚姻法》規定了“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權益。”這樣一個總的基本原則。
二、法定監護人包括哪些?
監護人是指對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一切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一般來說,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及其他有嚴重精神障礙的人,都應設置監護人。我國《民法總則》規定的監護人有以下三種情況:被監護人的近親屬,包括、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綜上所述,監護人是負責對未成年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人監護的,根據法律規定,父母、近親屬及社區街道辦人員都可以成為監護人。而撫養人一般是父母,有撫養權并不一定代表監護權。而有監護權的基本都要盡到撫養義務。
變更監護人申請書范本
什么是監護權,監護權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怎么申請變更監護人,申請變更監護人的程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訴訟前財產保全申請書是要自己寫嗎
2020-12-08股東去世公司怎么注銷
2021-02-27企業破產案件應由哪個法院管轄
2021-02-13買地鐵房的注意事項
2020-12-07離婚后辦理房屋轉移登記要什么材料
2021-03-10侵權賠償協議能否約定管轄
2020-11-23管轄異議有時間限制嗎
2021-02-10判決書下來后多久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2021-03-08代位繼承的效力如何
2021-03-06國土局有權解決鄰居土地糾紛嗎
2021-02-06解除勞動合同工傷保險有效嗎
2021-02-23競業限制在合同中有效嗎
2020-12-26雇傭關系怎么證明
2021-01-03拖欠員工工資賠償范圍是怎樣的
2020-12-31壽險的投保額怎么計算,購買壽險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1-03-18買了飛機延誤險怎么賠償
2020-11-28保險合同的輔助人可以有哪些
2020-11-21保險公司應當賠償交通事故中自費藥品費用
2021-02-05參保人可選擇幾家定點醫療機構?
2020-11-21把保險單弄丟了怎么理賠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