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護人對被監護人致人損害承擔責任嗎?
需要承擔;
我國《民法通則》第133條第2款規定:“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根據《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如果他本身有財產,應首先從其財產中支付財償費,如果他無財產或其財產不足以支付賠償費,則由其監護人員負責賠償。監護人能夠證明自己已盡到監護責任的,則可減輕賠償責任。
承擔責任的主體
在遵循上述責任承擔的一般原則的前提下,對于以下特殊情況下監護人的責任,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作了明確規定。
1、夫妻離婚后的監護責任。
《意見》第158條規定:夫妻離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確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
2、學校、幼兒園、精神病醫院的監護責任。
監護人分類
對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包括未成年人和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進行監護的人。一些國家的法律規定,監護人分為3種:
①由后死亡的父或母于遺囑中指定者,稱指定監護人。
②由法律規定的一定范圍的親屬依一定順序充任者,稱法定監護人。
③由監護機關或法院選定者,稱選定監護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有監護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擔任監護人;與未成年人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有關單位同意后,也可以擔任監護人。
對于沒有上述監護人的未成年人,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單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被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其監護人應由下列人員擔任:
①配偶。
②父母。
③成年子女。
④其他近親屬。
⑤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有關單位同意的。
沒有上述監護人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對被監護人的近親屬、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可由有關行政機關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綜合上面所說的,監護人對于被監護人來說是特別重要的,在被監護人還沒有民事能力的時候,監護人要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如果被監護人不小心把別人打傷的話,那么監護人都是有責任的,要賠償別人的損失,所以,監護人起到很重要的地位。
監護人的確定標準
指定監護人證明格式
監護人證明在哪里開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事實婚姻關系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2021-02-28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果有異議具體采取哪種方法來處理
2021-02-14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如何確認
2020-11-13拘傳的適用條件是什么
2021-02-02承兌匯票保證金可以查封嗎
2021-01-13不安抗辯權什么時候行使
2021-01-16老年人追索贍養費是否可以裁定先予執行
2021-02-28蓄意縱火不傷人怎么判
2021-01-05寄存人不支付保管費怎么辦
2021-01-13離婚時集資房怎么分
2021-01-08終止勞動合同必需簽訂協議嗎
2021-03-22學生在校意外受傷保險理賠嗎
2020-12-23不想再續保養老保險可以退嗎
2020-12-11保險合同爭議怎么處理
2021-03-01保險利益都有哪些重要原則
2020-11-15加入WTO對各行業的影響:保險業國際貿易論文
2021-02-04什么叫土地承包經營權和使用權
2021-03-26土地承包未到期,可以被收回嗎
2020-12-10有關物權法的基本法律知識(二)
2020-12-11咸寧市農村房租拆遷補償標準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