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當事人在起訴前、訴訟中和申請執行前預見可能發生的風險,以謹慎地選擇訴訟手段解決糾紛,并在訴訟中正確行使訴訟權利,積極、全面、及時地履行舉證等責任,以切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現將訴訟不當可能產生的風險提前告知各方當事人:
1、關于超過訴訟時效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一般為二年,但因身體受到傷害、商品質量不合格、保管財物丟失、毀損等賠償之訴以及請求支付租金等的訴訟時效為一年。對訴訟時效屆滿后當事人提起訴訟的案件,當事人雖享有起訴權,但被告如以原告行使訴訟權利超過訴訟時效為由進行抗辯,而原告確無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法定事由或不符合人民法院可予延長訴訟時效之情況的,人民法院將判決原告喪失勝訴權(俗稱敗訴)。
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行使請求權,債務人不作時效抗辯,或者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至第141條
2、關于訴訟請求不當
民事訴訟實行“不告不理”原則,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來審理案件,如果訴訟請求不完全,會導致未請求部分得不到審理的法律后果。
如訴訟請求不適當,其不適當部分將不能得到支持,且須自行負擔不當請求部分的訴訟費。
訴訟請求中所提給付或索賠金額越高,交納的訴訟費用也越高。因此,如果對勝訴沒有把握,事先應作好損失訴訟費的心理準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07條、第108條、第110條
3、關于不按時交納訴訟費
當事人起訴或上訴,應當依法預交訴訟費。當事人不按時交納訴訟費用,又不提出減免緩交申訴,或提出減、免、緩交申請未獲批準仍不交納訴訟費,將承擔按自動撤訴處理的后果。
當事人申請財產、證據保全以及責令停止侵權,應當提供擔保,并依法交納有關費用,否則將承擔可能產生的不利后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92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3條
4、關于不按時參加庭審
當事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不按時參加開庭審理活動的,原告將承擔按撤訴處理的后果;被告承擔缺席判決的后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29條、第130條
5、關于不能提供充分、有效證據
訴訟中爭議的事實都是過去發生的。訴訟當事人自己親身經歷了糾紛的全過程,但法官并沒有親眼目睹該事實。如果當事人不能充分提供證據,法官只能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關于當事人在訴訟中應承擔的舉證責任的規定及其他證據規則規定,對案件事實作出認定。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或者反駁對方的訴訟請求,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證據不足的,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將承擔不利甚至敗訴的后果。
向法院提供證據一般應當提供原件或原物;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具有翻譯資質的機構或人員制作的中文譯本;若證據系在港澳臺地區或國外形成的,還應履行相應的公證、認證手續,否則會導致證據無效的后果。提供證人證言的,證人須親自出庭作證(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五種情形除外),否則人民法院將對相關證人證言不予采信。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條、第10條、第11條、第12條、第55條、第56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8條、第242條
6、關于舉證期限及其法律后果
當事人必須在一定的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除因正當理由,依據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舉證期限且經人民法院批準同意延長舉證期限外,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對于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對方同意質證除外),更不能作為定案證據。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將承擔所主張的事實不能被認定、甚至承擔敗訴的后果。
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提出反訴,應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逾期則不予審理(對方當事人同意的除外)。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不得遲于舉證期限屆滿前七日。不按舉證通知書期限提出申請的,將導致該申請不獲法院準許并承擔不利甚至敗訴的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19條、第34條
7、關于申請審計、評估、鑒定
對需要經審計、評估、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審計、評估、鑒定等申請,或者不預交審計、評估、鑒定費用,或拒不提供相關材料,應當對案件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第25條
8、關于申請強制執行的期限
當事人對生效裁判文書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的期限,雙方或一方當事人是公民的為一年,雙方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超過上述期限申請強制執行的,人民法院將不予受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19條
9、關于無足夠財產可供執行
一些案件之所以無法得以執行,往往緣于債權人在民事行為實施階段就沒有充分預見交易風險。有些案件起訴時被告就已下落不明,或者被執行人根本無財產可供執行。裁判確定的民事責任能否得到全面履行,其重要因素在于債務人有無財產可供執行。申請執行人有義務向人民法院提供被執行人可供執行財產的線索,若不能舉證證實被執行人財產下落以及被執行人對第三人確有到期債權的,或者被執行人確無履行能力或履行能力不足等,將會導致執行不能的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28條
上述提示,旨在提醒當事人能正確運用訴訟手段,盡是減少不必要的訟累以及經濟損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訴訟保全能否凍結房產
2021-01-142020交通事故后進行訴訟代理詞怎么寫
2021-02-07有限合伙人財產份額轉讓合同當事人有哪些義務
2021-02-15公示催告的管轄
2021-01-28如何妥善處理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糾紛
2020-12-29沒有結婚算騙婚嗎
2021-01-28假離婚算離婚么
2020-12-07什么是假離婚
2021-02-24執行標的的異議
2021-01-11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
2021-02-05賣房合同代理簽字成立嗎
2021-02-06孩子商場受傷賠償有哪些相關內容
2020-12-07抑郁癥裁員是否有賠償金
2021-03-20勞動糾紛收集證據如何才是有效的
2021-01-26投資者購買分紅保險應避免的“三個誤區”是什么
2020-12-19什么是家庭財產保險
2020-11-13保險欺詐可以行政仲裁嗎
2020-11-07旅行社責任險條款概述
2020-12-25導游人士購買保險全方位攻略
2021-03-07如何改變觀念提升網絡保險品牌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