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對2017年工作部署中,“加快建設‘智慧法院’”的字眼十分搶眼。《報告》指出,信息化是人民法院一場深刻的變革,要通過信息化實現審判執行全程留痕,規范司法行為,力爭到2017年底建成全面覆蓋、移動互聯、透明便民、安全可靠的智能化信息系統。
讓群眾享受便利
網上調解、視頻庭審,讓當事人足不出戶就參與訴訟活動
打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輸入證件號和密碼,案件信息立刻顯示出來:主審法官是誰,什么時間開庭,開庭地點在哪里,案件進入哪個環節……而在過去,當事人想知道自己案件辦得怎么樣了,還得到法院找“熟人”。連打聽審判流程都得托人,可想而知,打個官司有多不容易。
2014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開通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從立案開始,到作出裁判,全部審判活動都在陽光下進行。此后,通過手機短信、電話語音、微博、微信、手機APP等方式,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可以及時收到案件八大流程節點推送信息。截至2015年12月底,最高法公開案件信息23.2萬條。各地均建成省級統一的審判流程信息公開平臺,并在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建立了鏈接。
查詢執行信息也是如此。過去,執行法官跑了多少銀行、查了多少賬戶,當事人并不清楚。“現在,到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法官每一次查控財產的動作,都會通過短信通知我們。法官有沒有盡力,一目了然。”申請執行人劉常雄說。
2014年底,最高人民法院開通訴訟服務網,不少法院也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實現網上調解、網上送達、視頻庭審、網上執行等,讓當事人足不出戶就可以參與訴訟活動。上海浦東法院開發了自助立案機,半年時間內立案4832件,平均立案時間只有15分鐘,大大高了立案效率,減少了當事人等待時間。江蘇全省法院推行網上立案服務,當事人或律師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通過電腦、手機提交起訴材料,完成立案手續,2015年,江蘇全省網上立案25779件。
2015年12月底,最高人民法院律師服務平臺上線,致力于為律師提供更加方便透明高效的訴訟。該平臺共收錄律所信息21707條,律師信息81476條。律師登錄該平臺后,可以享受網上立案、網上閱卷、案件查詢、電子送達、聯系法官等服務。
走進安徽省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訟服務大廳,通過視頻系統,當事人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視頻信訪,這樣的服務,也依托了信息化建設。2014年2月28日,最高法開通網上申訴信訪平臺,當事人網上填寫申訴信訪信息,隨時隨地查詢辦理進程和反饋結果。隨著國家信訪政策的調整及遠程接訪系統、網上申訴平臺投入使用,進京上訪批次和人次同比降低了30%。截至2015年底,最高法共視頻接訪8394件次,辦理網上申訴5185件次。
讓公正高效實現
現在一個法官一年的查控量是過去10年的總和
判決書是案件審理的最終產品,一個案件判得對不對,是否體現公平正義,研究判決書便能得出大致判斷。因此,判決書公開是檢驗司法公正的試金石,也是法律的明文規定。過去依靠傳統模式,判決書公開范圍有限,往往只有當事人才能查看。為加大司法公開力度,河南等地法院率先在全國推行裁判文書上網,這一經驗做法很快被推廣到全國。
2014年1月1日起,各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書陸續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公布,截至2017年3月23日8時,全國各級法院共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裁判文書16179894份。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公開裁判文書13207份。網站訪問量達5.287億。
“這是全世界最大的裁判文書公開網和數據庫”,北京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大進說,裁判文書公開一方面方便社會公眾查閱和開展研究,另一方面也要求法官進一步提高文書質量和司法水平。
信息化帶來的司法公開倒逼著司法公正,同時為破解長期以來的司法難題提供了強大武器。當年,由于信息化建設的滯后,法院執行還得一家一家銀行跑,一個賬戶一個賬戶查,在和“老賴”貓捉老鼠般的較量中,往往處于下風。剛得到線索,跑到銀行,對方已經在網上把錢轉走了。
“現在,到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被執行人的賬戶余額很快就拉出一張清單來,有多少錢,清清楚楚。”劉常雄說。隨著執行查控系統和遠程指揮系統的建立,“找人查物”不再是難題,光纖取代了車輛,鼠標鍵盤代替了各種紙質文書,現在一個法官一年的查控量是過去10年的總和。
通過執行信息網,“老賴”信息被公開,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國法院公開失信被執行人308萬人,限制失信被執行人購買機票、車票共435.59萬人次,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的“老賴”紛紛主動找到法院履行義務。
通過信息化,法院還實現了對審限的預警、催辦和督辦,建立了審限動態監督機制,從事后監督拓展為全程管理、動態跟蹤。實現了辦案過程全程留痕,全程跟蹤,防止權力失控,使違法辦案無處藏身。
讓數據開口說話
案件統計信息成為省委書記、省長案頭的重要報告
信息化建設必然帶來數據量的極速增加。實現全國法院案件信息匯聚、管理、分析和服務,給法院審判質效管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據統計,從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全國法院已受理環境資源類行政案件43917件。”3月30日,最高法召開新聞通氣會,行政審判庭庭長賀小榮介紹近年來環境資源類行政案件審理情況,一組組數據反映出這類案件的態勢。
最高法信息中心主任許建峰說,過去,“據統計”三個字是建立在法院系統從最基層到最高層,層層報送的統計報表,一些重要數據匯總需要很長時間。而現在,通過2014年6月建成的人民法院數據集中管理平臺,各類數據即刻生成。大數據的應用為法院掌握審判動態,研究類案情況,制定司法解釋,發布司法數據,提出司法建議提供了“立等可取”的便利。
在最高法,記者看到,人民法院數據集中管理平臺5分鐘自動更新一次,全國法院基本信息、人事基礎信息、收結案整體情況、十大類案件進展情況、司法公開信息清晰呈現。按照31項指標分析,可以從全國、全省、全院、全庭、個人等不同維度,生成2754萬組質效圖表,客觀呈現辦案質效。
平臺還從全國和省級兩個維度,分析展現同比、環比案件數量排名前10的案由,共涉及4152組圖表,并可根據定制需求自動生成審判動態分析報告。“在浙江等省,這些報告已經與統計部門提供的數據報告一樣,成為省委書記、省長案頭的重要報告,成為黨委政府了解經濟社會運行情況,作出正確決策的重要依據。”許建峰說。
信息化的強大功能深刻改變了人民法院的工作機制,成為提升司法能力和優化司法體系的重要路徑,成為提高便民服務水平、實現司法為民目標的重要手段,成為構建新的審判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把法院信息化建設放在了和司法改革同等重要的高度。他多次強調:“信息化建設和司法改革是人民法院工作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
在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周強提出,完善審判流程信息、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三大司法公開平臺和數據集中管理平臺,加強大數據分析,統一裁判尺度,促進類案同判和量刑規范化。針對審判數據反映的問題,及時提出司法建議,促進社會治理。推進訴訟檔案電子化、訴訟文書電子送達,解決調卷難、送達難等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網絡隱私侵權怎么判
2020-12-23傷殘等級怎么劃分,傷殘等級劃分有什么依據
2021-03-23男方外遇離婚財產如何分割
2020-12-19已婚男所立將財產贈與同居女友的遺囑是否有效
2020-12-25維持原判是一審生效還是二審生效
2021-03-26兒子沒能力贍養老人怎么辦
2021-01-15保全債權是如何保全的
2021-02-08競業限制代簽合同的效力
2020-12-05認定勞動關系司法解釋三規定是什么
2021-02-05拖欠工資如何認定為債務
2021-03-23貨運運輸合同的保險的規定是什么
2020-11-09平安保險人傷理賠手續流程和車險理賠流程
2020-12-04車險理賠過期責任究竟在誰
2021-02-16無證駕車撞傷行人保險公司賠償嗎
2021-01-27政府有償劃撥的土地怎么攤銷
2021-02-06土地流轉價格的公平性應該如何構建
2020-12-15拆遷房屋必須經過哪些程序
2021-03-11房屋拆遷補償標準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020-11-11拆遷還建協議怎么寫
2020-11-17拆遷獎勵什么時候可以領取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