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護人的利益應當如何維護?
《民法總則》為了保護被監護人的利益,對監護問題首次進行了專章規定,確立了最有利于被監護人原則,該原則貫穿監護規定的始終。
監護,通俗講就是對未成年人和行為不能自理的成年人的人身和財產權益進行監督、管理和保護。例如《民法總則》第31條第2款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在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中指定監護人。”第35條第1款規定:“監護人應當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監護人除為維護被監護人利益外,不得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奔床徽撌窃谥付ūO護人還是在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時,都應當以保護被監護人的利益為原則,不得做出損害被監護人利益的行為。2015年上海法院審理了全國首例代孕引發的監護糾紛案。該案雖然被監護人系代孕并借腹出生,與母親沒有血緣關系,但最終審理結果仍將監護人確定為其母親而非其祖父母,上海法院認為與其母親生活最有利于被監護人健康成長。這就是最有利于被監護人原則的具體體現。
監護人的責任在于將被監護人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降到最低,立法的目的是為了止損,是使得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權利得到合法保護,讓監護人在明確的立法規定之下盡職盡責,這便是最有利于被監護人原則。
民法理論中,對于監護制度有法定監護與意定監護之分,對于法定監護制度,我國早在《民法通則》中就有相關規定,但對于意定監護方面卻較少相關內容。而新頒布的《民法總則》第33條則明確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這對于我國民事立法可以說是一種重大突破與創新。
監護人的利益是相對于被監護人而言的,對于監護人來說,其是權利與義務雙重的肩負,在撫養被監護人的同時,監護人需要切實的履行自身的監護義務,而相對的,應監護而產生的利益也應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權利與義務具有雙向性。
“有錢”是否代表一定能獲得子女的“監護權”
什么是監護權,監護權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施工現場監護人員職責都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驗資費用的收取標準
2020-12-18個人獨資股權贈與如何辦理
2021-03-09未留有遺囑的老人遺產子女怎么分配
2021-02-27離婚被告人不來可以離婚嗎
2021-01-15行政處罰公示期多久
2021-01-24判決書是否屬于個人隱私
2020-12-11法院達成的離婚調解書是否能反悔
2021-02-03轉載侵權責任是什么
2021-02-04山西銀監會非法集資條例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16要約與要約邀請有哪些區別
2021-02-02取消繼承權有哪些情況
2021-01-28足療店員工賣淫老板不知情有責任嗎
2020-11-20沒有滿實習期上高速有什么處罰
2020-12-19在校學生實習期間受傷是否算工傷
2020-12-04解除勞動關系引發勞動糾紛
2021-02-27壽險理賠有哪些流程,它的保險金又是怎樣給付的
2021-02-03壽險投保指南
2021-03-10購置房屋怎樣辦理保險
2020-11-17保險合同的分類
2020-11-16人身保險合同履行地如何確定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