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監護人來講,尤其是應該要履行相關的法律職責,那么如果是對未成年人以及老人的監護人來講,他們的任職資格都有哪些條件限制呢?根據相關的說法,應該保護被監護人的相關民事行為能力,具體我們來通過文章詳細了解一下。
一、哪些人不能成為監護人
監護人既為保護被監護人而設,自然須具備相當能力,故監護人的資格是確定監護人是否勝任監護職務的重要問題,它關系到被監護人的權益能否得到切實保障的問題。各國法律均對此做出了規定,對于不能勝任監護工作者,法律規定不許其擔任監護人,這就是所謂“監護人缺格”(消極資格)的規定。“監護人缺格”的情形,歸納起來主要在有下六種:
(1)未成年人;
(2)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3)被法院免職的法定代理人或保護人,如正在受刑罰處罰(不包括緩刑、管制的)的人,有危害被監護人利益行為的人等;
(4)破產人;
(5)對被監護人提起訴訟或曾經提起過訴訟的人及其配偶和直系血親,即可能對被監護人人身造成危害或損害其利益的人;
(6)去向不明的人。
我國民法通則對監護人的資格并未如外國立法例列舉監護人缺格的原因,僅于第16條第2款原則規定監護人須有監護能力。對如何認定有無“監護能力”,司法解釋認為,應當根據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經濟條件,以及與被監護人在生活上的聯系狀況等因素確定。
二、哪些人可以成為監護人
監護人必須具有完全行為能力,并依法律規定產生。 監護人是指對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一切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一般來說,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及其他有嚴重精神障礙的人,都應設置監護人。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監護人有以下三種情況:監護人的近親屬,包括父母、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和朋友。這些人雖然與近親屬不同,沒有必須擔任監護人的法律上的義務,但是,有些是自愿承擔監護責任的,經所在單位或者居委會、村委會同意,可以擔任監護人。
如果沒有上述監護人,則由社會和國家負責,由所在單位或者居委會、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我們這個時候就能夠非常明確的知道了,國家在對未成年人以及相關沒有刑事能力的人,對他們都應該要有監護人的設置,也就是說,我們在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識之后,應該進一步的了解,對于監護人的有關限制條件。
監護人的確定標準
未成年人法定監護人的職責有哪些
監護人證明在哪里開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護人員因公殉職如何認定
2021-01-07房屋有部分違建可以抵押嗎
2020-12-22交通事故訴前鑒定后多久立案
2021-03-10車輛交通事故處理有什么流程
2021-01-27胎兒親子鑒定的方法及效力是什么
2021-03-26男子只辦婚禮沒登記,婚姻是否有效
2020-12-25何為婚姻法上的男女平等
2020-11-21仲裁裁決的效力怎樣
2020-12-07在沒有合同的情況下工傷應該如何賠償
2020-11-25去勞動仲裁需要律師嗎
2021-02-24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可以兼職嗎
2021-01-21必須服務期是屬于合同中的格式條款嗎
2021-03-23企業變更勞動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3雇傭關系的認定條件是什么
2021-02-03外保內貸業務是什么
2021-02-23飛機延誤可以退票嗎
2021-01-31保險合同無責不賠屬霸王條款
2021-03-05違反保險合同應承擔哪些責任
2021-01-07親筆抄錄風險提示 確定利益不受損
2021-01-07車險損與三者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