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人員是當事人的親屬或朋友怎么辦:應當回避
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回避制度。回避,指審判人員因某種原因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依照法律規定,審判人員應當自行退出對本案的審理,或者由當事人申請更換本案的審判人員。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
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2.與本案有利害關系,即案件的處理結果會涉及審判員自身的利益。比如可能會使他的利益受損或者可能使他得到好處。
3.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比如是審判人員的老同學、老同事、老上級、老朋友或者與當事人有過恩怨關系。
這三種情形,同樣適用于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的回避。
回避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申請回避。即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有法律規定的應當回避的情形之一的,用口頭或者書面形式申請他們回避,這是基于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提出的回避。二是自行回避,即承辦案件的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認為自己具有法律規定的應當回避的情形之一的,主動提出回避。
為保證當事人申請回避的權利,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告知當事人申請回避的權利,或者口頭告知;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后,應當在3日內告知當事人;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請。
當事人可以在案件開始審理時申請回避,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申請回避應當說明理由。
當事人的近親屬,指自然人作為當事人時,當事人的夫、妻、父、母、子、女等。
《刑事訴訟法》規定: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民法通則》中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其范圍最為廣泛。
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指法人或其他組織(俗稱“單位”)作為當事人時,其工作人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高空拋物致人受傷的誰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021-01-12行政賠償適用情形
2020-12-14婚姻關系效力包括結婚時間嗎
2021-03-23民事訴訟申訴的范本怎么寫
2021-01-09財務糾紛擔保連帶責任
2021-03-01交通責任書下來對方不簽字怎么辦
2020-12-262020交通事故后進行訴訟代理詞怎么寫
2021-02-07履約保證金不等同于違約金
2021-03-22沒有實際借款的還款協議有效嗎
2020-11-19分居半年可以起訴離婚嗎
2020-12-22離婚賠償的條件與程序
2021-03-07老人有退休金能主張贍養費嗎
2020-12-31進行婚前財產公證有什么積極效果
2020-12-18兒子去世,孫子是否有代位繼承權
2021-03-07商標侵權行為刑事立案標準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05土地糾紛是找村長辦事嗎
2020-12-16事實勞動關系認定的法律規定
2021-01-02我國工程保險有沒有法律保障
2021-01-02保險合同如果要撤銷要怎么做
2020-11-17貨車貨運出險理賠所需的資料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