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人員是當事人的親屬或朋友怎么辦:應當回避
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回避制度。回避,指審判人員因某種原因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依照法律規定,審判人員應當自行退出對本案的審理,或者由當事人申請更換本案的審判人員。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
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2.與本案有利害關系,即案件的處理結果會涉及審判員自身的利益。比如可能會使他的利益受損或者可能使他得到好處。
3.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比如是審判人員的老同學、老同事、老上級、老朋友或者與當事人有過恩怨關系。
這三種情形,同樣適用于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的回避。
回避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申請回避。即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有法律規定的應當回避的情形之一的,用口頭或者書面形式申請他們回避,這是基于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提出的回避。二是自行回避,即承辦案件的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認為自己具有法律規定的應當回避的情形之一的,主動提出回避。
為保證當事人申請回避的權利,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告知當事人申請回避的權利,或者口頭告知;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后,應當在3日內告知當事人;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請。
當事人可以在案件開始審理時申請回避,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申請回避應當說明理由。
當事人的近親屬,指自然人作為當事人時,當事人的夫、妻、父、母、子、女等。
《刑事訴訟法》規定: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民法通則》中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其范圍最為廣泛。
當事人的工作人員,指法人或其他組織(俗稱“單位”)作為當事人時,其工作人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網絡暴力到什么程度可以起訴
2020-12-21我國婚姻法對子女姓氏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20專利法對專利權人做了哪些限制
2020-12-11外聘人員合同如何中止
2021-03-24離婚前財產保全是凍結嗎
2020-12-29貨物質量糾紛能否終止買賣合同糾紛
2021-02-06裝修工程沒有資質合同是否有效
2021-03-18鄰居土地糾紛找誰解決
2021-01-20勞務派遣工合同到期終止可否享受經濟補償金
2021-01-17純勞務分包給自然人合法嗎
2021-02-28公司倒閉員工賠償款不足怎么辦
2021-02-26人生不同階段保險如何規定
2020-12-28保險合同成立超過兩年隱瞞病情能獲得賠償嗎
2021-01-07保險受益權的喪失與保險合同的解除
2021-02-164s店強制買保險怎么辦
2021-01-16旅行社責任險條款簡介
2021-01-30鞍山3級地震,地震是否屬于財產險理賠范疇
2020-12-26不計免賠特約條款如何使用
2021-02-15保險人的違約責任問題有哪些
2020-12-10保險合同包含哪些部分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