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明權”作為民事訴訟法學一個新引進的概念,近些年來備受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廣泛關注,并成為我國民事訴訟理論中的一個熱點、難點問題。筆者看來,所謂法官釋明權,是指當事人在民事訴訟活動過程中所提出的請求、聲明、主張、舉證等不清楚、不明確或不充分,進而可能影響到案件的實質審理結果時,審判法官適以提問、詢問、提醒、啟發或告知等方式,合理引導當事人對自己的請求、聲明、主張、舉證等訴求給予必要補充、澄清、明確,以促進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的意思溝通與聯絡保持一致,從而相對地正確處理案件的一種職權,從本質上而言,法官釋明權,實質是一種司法公權利,或者說,是法官的一項重要不可缺少的審判職責。如今司法釋明權已成為促進司法公正,構建和諧訴訟的重要修正器,其司法意義與作用,不言而喻。為此,筆者結合司法實踐,在此略談一下法官釋明權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以期對司法審判工作有所裨益。
一、原告起訴時的釋明
根據《民訴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百二十條、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當事人的起訴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和法定形式,但由于個別當事人缺乏法律知識和訴訟技能,致使起訴形式與要求有欠缺,使立案工作不能順利推進,比如,原告起訴離婚的,原告未提交婚姻關系證明;公民或法人起訴的,起訴狀上起訴人或法人代表未親筆簽名或未加蓋法人公章,立案法官在立案時,應對當事人的起訴狀形式與要求及必備的證據材料予以認真審查,如不符合要求的,應向當事人釋明理由和依據,限其予以補充,或其起訴明顯不屬于民訴法受案范圍的,應依照《民訴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的規定,告知原告向有關部門申請解決或依照行政訴訟程序或審判監督程序予以解決。
二、開庭時有關訴訟權利與義務交待的釋明
依照《民訴法》第一百三十七條之規定,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或獨任審判員宣布案由和審判人員、書記員的名單,告知有關的訴訟權利與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請。“告知”就是典型的釋明形式,通常,當事人對相關法律專業術語的內涵不太懂,這有可能影響訴訟權利的正確行使,此時,審判法官在向當事人交待有關訴訟權利義務時,應將“訴訟權利”或“訴訟義務”的意思內涵通俗地向當事人釋明清楚,以促成當事人正確行使訴訟權利或履行訴訟義務,審判法官還要在開庭時向當事人釋明交待中途擅自退庭的法律后果,即把《民訴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的法律后果,向當事人予以交待。
三、庭審中的訴訟請求不明確時的釋明
當事人在庭審中敘述的事實與理由可能與其訴訟請求之間會存在矛盾,源于當事人對案件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法律行為的效力并不清楚或判斷不準確,在此情況下,審判法官應向當事人進行詢問,促使當事人明確其請求或主張,包括排除不當的請求或主張。
四、庭審中的訴訟材料應予補充的釋明
當事人在訴訟時,其訴訟請求雖明確,但支持其請求的事實往往并不完備,在此情況下,審判法官應向當事人進行釋明,使當事人提出相關的證據資料,使有關事項得以明了,以求得對案件事實一個完整的認識。如在審理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時,原告提出了多項賠償請求額,但缺乏明確的計算依據,如誤工費、護理費、營養費、傷殘補助金、后期醫療費的計算憑據,如果當事人對此不提出相關材料予以補充,則其請求難以得到支持。
五、庭審中的舉證要求的釋明
大家知道,舉證、質證、認證是民事訴訟的關健環節,也是庭審活動的重點和難點,一般來說,訴訟的勝敗關鍵在于當事人的舉證程度如何,但由于當事人法律知識,訴訟經驗與技巧等能力有所差異,可能對各種證據的類型、效力、證明對象、舉證方式等難以分清或該舉證的卻未舉證,或所提交的證據在程序上不合乎規則,或證據形式不合格,此時,審判法官應對當事人的舉證技巧進行適度的指導,以防其偏離案件主題,或漏舉重要證據,此時的釋明僅限于因當事人忽略,誤解或確不掌握訴訟旨意而致使其未提出證據的情形,其余已超出釋明權的范圍。
六、庭審中的答辯、質證、辯論混淆時的釋明
答辯權、質證權、辯論權是訴訟當事人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但當事人在行使這些訴訟權利時卻不分程序先后,混為一談,往往在答辯或質證證據時,卻談及到了案件的辯論意見,從而使“答辯權”、“質證權”一下轉變為“辯論權”,使答辯、質證階段拉得較長,影響了訴訟秩序和庭審效率,此時,審判法官應向當事人釋明答辯、質證要求,如質證時,只能論訴訟證據的“三性”進行發表質證意見,至于案件的責任,法律關系的性質認定及處理等意見應在辯論程序階段中予以發表。
七、庭審中的訴訟請求需要變更時的釋明
最高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五條第一項規定,“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該條規定是典型意義上的法官釋明權。比如,原告持《訴前民事侵權和解協議》以侵權賠償為由起訴至法院主張賠償,但案件經法院審理認為《訴前民事侵權和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理應按照合同之債原理進行審理,而原告所主張的法律關系卻是侵權之債,兩者法律關系不一致,此時,審判法官應向原告釋明變更訴訟請求即先提出《訴前民事侵權和解協議》具有無效或可撤銷之請求,如案件經法院審理認為《訴前民事侵權和解協議》確具有無效或可撤銷情形,糾紛案件才可以恢復按侵權之債原理進行審理,如認為《訴前民事侵權和解協議》并無無效或可撤銷情形,糾紛案件則仍然按合同之債原理進行審理。
八、宣判時的釋明
審判法官當庭裁判案件時,應依照《民訴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的規定,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或確定領取判決書日期,宣告離婚判決,還必須告知當事人在判決未發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結婚;給付之訴的,還要告知當事人必須依照《民訴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的規定申請執行,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
如果您遇到復雜的法律問題,律霸網也向您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侵犯病人隱私權包括哪些
2020-12-15醫院發生火災怎么辦
2020-11-30剝奪政治權利的內容包括哪些
2021-02-11協議限制離婚自由歸于無效
2021-02-27請求中國協助送達傳票,中國不負有送達義務的情形
2021-01-08交通事故誤工費怎么算
2021-01-08如何打交通事故官司
2021-01-13合同保全的概念與意義有哪些
2021-02-06政府回購房贈與他人需要哪些材料
2021-01-14偽造房產證,變賣他人房產會被判刑嗎
2021-02-23勞動合同的續訂的程序
2020-12-06勞動合同期內公司變更經濟補償是怎樣的
2021-01-12在什么情況下要支付經濟補償金
2020-12-10競業禁止與競業限制的主要區別在哪些方面
2021-02-08哺乳期公司調崗
2020-11-24個人旅游意外保險條款
2021-01-04人身保險合同怎么寫
2020-12-15重復保險分攤原則
2021-03-18汽車“全保”不全保 新車涉水得不到賠償(2)
2021-03-04外資保險公司因分立解散需要批準才能解散嗎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