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與身份關系有關的事實以及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排除在自認的客體范圍之外,不適用自認規則。
二、自認效力
1.自認方: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不得撤銷。其約束力來自于誠實信用原則及禁反言原則,同時效力及于二審。
2.自認相對方: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
3.對法院效力:法院須以當事人自認作為判決依據,這是源于當事人主義中的辯論主義這一基本原則。
三、擬制自認問題
我國嚴格限制默示自認原則,即不僅要求當事人有不予爭執的行為發生,也同時要求審判人員充分說明該事項的含義及可能的后果,并再次詢問其對該事實承認或否認的意見,該方當事人仍然不置可否、態度曖昧、沉默不語的,方能視為自認效果。
注意,單純沉默,不必須構成自認。因一方對對方不利于己方的陳述沉默,其含義存在多種可能,或記不清、或不想回答,不具有確定性,必須進一步確定其含義,再行判斷。
四、自認撤銷
1.法庭辯論終結前,經對方當事人同意;
2.有充分證據證明自認是在受脅迫或重大誤解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
五、自認事實與已查明事實相矛盾時的適用問題
《證據規則》第九條規定六類無需舉證的事實;第十三條規定法院依職權調查的事實:因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他人合法權益不相符合時,不適用自認規則。
六、訴訟外自認
1.當事人私下自認,即不是在法庭上(包括書面形式材料的),只作為證據材料使用。
2.本人在他案中的自認效果:
如果他案已經生效,根據既判力理論,應當對本人有約束力;他人在他案中自認,根據既判力相對原則,僅對當事人有約束力,在特殊情形下對本案有約束力,如判決具有對世效力。
法律鏈接:《證據規則》
第八條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
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并詢問后,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當事人委托代理人參加訴訟的,代理人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司法賠償案件不公開質證應當滿足哪些條件
2020-11-15對舉報的答復能否復議
2020-11-30連帶與按份共同保證的概念是什么
2021-01-12取保候審是犯罪情節輕的嗎
2020-12-03怎么取保候審?取保候審的條件有哪些?
2021-03-02沒有實際借款的還款協議有效嗎
2020-11-19監護人死亡如何再確定監護人
2020-11-10監護人被指定后能否變更
2021-03-21滯納金最多可以收多少
2021-02-05個人賬戶存公款犯法嗎
2020-12-10贈與房產配偶有份嗎
2021-01-25政府與個人合同如何中止
2021-01-24連帶責任后房產贈與有效嗎
2020-11-09新勞動法合同到期賠償是怎樣的
2020-12-01主體工程勞務部分是否可以分包
2021-01-20人壽保險理賠有怎樣的標準
2021-02-14關于人身意外險包括哪些
2020-12-17公司不交保險要交個人所得稅嗎
2021-03-25尾燈噴熏黑膜被追尾了保險會賠嗎
2021-01-06交通意外撞死人保險怎么賠償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