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證責任的普通法是什么
羅馬法的就舉證規則在歷經中世紀的寺院法的演變之后,到了德國普通法時代確立了原告就其訴訟原因的事實為舉證,被告就其抗辯的事件事實為舉證的一般原則。且采取宣誓制度作為法官解決疑難案件的配套和補充制度。當時盛行的裁判宣誓制度被稱為“通常必要的宣誓”。其中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補充宣誓,一種是雪冤宣誓。前者適用于負擔證明義務的當事人,后者適用于不負擔證明義務的當事人。如果負擔義務的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據不充分,但在證明程度上已超出一半,該當事人便取得了補充宣誓權,經過補充宣誓后,法官即可認定該待正事實為真。反過來,如果該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據上沒有達到證明程度的一半,對方當事人就獲得了雪冤宣誓權,經過宣誓后,法官則認定該待證事實為假。
這種化解疑案的宣誓制度的引進,突破了古羅馬時代法官各行其是的做法,為他們斷定是非、解決疑案提供了明確可循的統一規則。形成了證明責任制度和宣誓制度的雙軌機制,使之在不同的領域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獨特的功能。1883年,德國的優理務斯?格拉查(julijusglaser)首次將舉證責任分為主觀的舉證責任和客觀的舉證責任。主觀的舉證責任又稱行為責任或形式上的舉證責任,它是指當事人為避免敗訴的風險,負有提供證據證明其主張的事實存在的責任。其目的在于要求當事人提供證據進行訴訟活動,而不是只主張事實而不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或者用證據以外的方法,如宣誓、決斗、神明等方法對事實作出證明,它強調的是當事人的舉證行為而不涉及到訴訟結果的問題。客觀的舉證責任又稱結果責任或者實質上的舉證責任,它是指當事實于最后仍處于真偽不明的狀態時,主張該事實的人則要承擔不利的后果。
其目的在于供法官解決案件事實真偽不明的疑難案件,即在訴訟程序結束的時候,如果案件事實處于真偽不明的狀態,法官不得拒絕下裁判,而必須根據證明責任的負擔確定案件的勝敗結果。它本身與訴訟結果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學說的提出結束了靠宣誓制度解決疑難案件的歷史。首次突破了此前人們一直把提供證據的責任作為舉證責任本質的局限,從而使人們的認識推至與舉證后的結果相聯系的高度。并且為之后兩大發系各國在審判實踐中,從提出證據的行為和案件事實最終處于真偽不明狀態時的責任兩個方面來認識舉證責任,掃清了理論上的障礙,并且后一方面作為客觀上的一種責任狀態,其設置本身還有利于克服和防止法官拒絕裁判的情形。客觀證明責任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很快成為德國理論界的通說。后來傳到日本,影響到整個大陸法系國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部分履行定金怎么退
2021-03-20強奸罪需要什么證據才能定罪
2021-01-26不動產權證書和土地證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20車被保全有時間限制嗎
2021-01-20保障房能否提供抵押擔保
2020-12-28合同債權最常見的風險有哪些
2021-01-30修理車是雇傭關系嗎
2021-02-18房產贈與部分轉賣需要交哪些稅費
2020-12-21勞動合同可以自由約定條款不,以約定哪些條款
2020-11-25符合條件的職工是否可以申請變更無固定期的合同
2020-12-12勞動合同期限未滿可以辭職嗎
2020-12-24運輸保險合同
2020-12-13保險合同是諾成性合同嗎
2020-11-12人身保險傷殘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
2021-01-10車上貨物責任險的理賠
2021-02-28無證駕駛車輛肇事,保險公司能否免責?
2021-02-19被保險人死亡由誰承繼被保險人的權利義務
2021-02-26保險人在多少天內可以全額退款
2020-12-09保險合同的種類有哪些
2021-02-15商業車險二次費改的正式落地實施
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