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舉證妨礙如何抗辯
當事人通過行使辯論權的方式進行充分對話交流,以推進案件真實的發展,并實現訴權對審判權的實質性約束。辯論原則要求法官在適用舉證妨礙規則進行裁判前,應讓雙方當事人就該問題進行充分辯論,也就是說法官對舉證妨礙行為作出的私法法律后果必須建立在當事人行使辯論權的基礎上,其主要內容包括:
1、舉證妨礙規則的法律后果必須由當事人主張,法院不得隨意變更或補充當事人的主張;
2、當事人一方主張的事實,為另一方所承認的,法院必須認定為裁判的依據;
3、原則上法院只能綜合雙方當事人辯論過程中提出的證據作出裁判。
二、民事訴訟中妨礙舉證的法律后果
(一)公法上的制裁
由于舉證妨礙危害訴訟秩序的正常進行,破壞民事訴訟設定的結構平衡,有背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和價值取向,一些國家將某些妨礙行為歸于妨礙民事訴訟的行為,其違法性被界定在對民事訴訟秩序的妨害這一層面,正是因為將這些行為作為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一種,因此,其在法律產生一種公法上的效果,受到公法的否定評價。日本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第二百二十九條規定,對不服從相關文書提出命令的人員,法院可以裁定處以罰款。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民事訴訟規則第37條規定,對于任何不遵守證據開示命令的行為,法院可以發布代替上述命令或附加命令,該命令將不遵守命令的行為作為藐視法庭的行為對待。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2條規定,如果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舉證妨礙行為人被課以罰款、拘留等在公法層面設置的各種強制措施,以此懲罰和教育制止該類行為的發生,維護民事訴訟秩序正常進行。
(二)對當事人利益的補救
公法上的懲戒,是對訴訟秩序的維護,只能對舉證妨礙行為起到一般性預防的作用,無法修復和補救因妨礙行為所造成的對方當事人程序和實體上的利益損害。而當事人最為關心的是自身利益的維護,如果對舉證妨礙行為人的處罰不能使受到損害的相對方利益得到私法上充分有效的救濟,不能消除妨礙行為所造成的實質性不利影響,就無法體現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因此,在公法領域之外,各國往往通過某些程序制度給予被妨礙人以私法利益上的救濟,讓舉證妨礙行為人彌補被妨礙人的利益損失,使實體正義得以實現。
綜上所述,對于舉證妨礙的判決,法官處理得好的話,就能促成雙方當事人在案件執行階段達成了和解,取得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這對雙方來說都是好事。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了,如果您還有問題,歡迎到律霸網進行在線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兒子可以做父親的辯護律師嗎
2020-12-20土地使用費與耕地占用費區別有哪些
2021-02-02交通事故傷殘鑒定的最佳時機是什么時候
2021-01-10發生交通事故后如何進行傷殘鑒定
2020-12-25七級傷殘嚴重嗎
2021-02-09行政處罰時違反一個法律多條如何處罰
2021-02-02二審維持原判多久才可以生效
2020-12-27宅基地侵權糾紛答辯狀如何寫
2020-11-14買房征信報告有效期多久
2021-01-01計逾期利息的法律依據
2021-03-16個人獨資企業能否履行合同責任
2021-03-20保姆哭訴遭女藝人打罵,構成侵權嗎
2020-12-27公寓房產權能否續期
2020-12-15勞動合同期內公司變更經濟補償是怎樣的
2021-01-12勞務外包的風險有哪些
2021-01-18經濟性裁員 如何才算合法
2021-03-21人壽保險公司可以經營健康保險業務嗎
2020-12-04陸上貨物運輸保險的相關法律常識有哪些
2020-11-14交通事故中一方逃逸保險公司應怎樣賠償
2021-01-05保險責任免除條款都是有效的嗎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