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方當事人在執行期間能夠和解嗎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達成和解協議,即雙方當事人自愿協商,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協議,以解決他們之間的民事權利爭議,從而結束執行程序,這被稱為執行和解。
執行和解與調解不同,調解是在人民法院審判人員主持下,經雙方當事人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糾紛。調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議,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調解在審判程序中廣泛運用,但在執行程序中,執行員不能主持調解。因為案件一旦經過審判程序后,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即被生效的法律文書所確定,只有經過審判監督程序,才能改變生效的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義務。和解是當事人自愿協商達成的協議,體現了當事人對自己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處分,對當事人雙方具有約束力,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和解協議,人民法院仍執行已經生效的法律文書,不執行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議。
二、相關知識
訴訟前的和解指發生訴訟以前,雙方當事人互相協商達成協議,解決雙方的爭執。這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是當事人依法處分自己民事實體權利的表現(見處分原則)。和解成立后,當事人所爭執的權利即歸確定,所拋棄的權利隨即消失。和解一經成立,當事人不得任意反悔要求撤銷。但是,和解所依據的文件,事后發現是偽造或涂改的;和解事件已為法院判決所確定,而當事人于和解時不知情的;當事人對重要的爭執有重大誤解而達成協議的,當事人都可以要求撤銷和解。
訴訟中的和解是當事人在訴訟進行中互相協商,達成協議,解決雙方的爭執。這種和解不問訴訟程序進行如何,凡在法院作出判決前,當事人都可進行。可以就整個訴訟標的達成協議,也可就訴訟上的個別問題達成協議。訴訟中的和解協議經法院審查批準,當事人簽名蓋章,即發生效力,結束訴訟程序的全部或一部。結束全部程序的,即視為當事人撤銷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還把自行和解作為當事人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該法規定,當事人可以在訴訟的任何階段進行;第181條規定,在執行程序中,還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協議的,執行員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申請執行人因受欺詐、脅迫與被執行人達成和解協議,或者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
人都是善變的,可能這一瞬間是仇敵,下一瞬間就變成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所以作為法律必須具有彈性,隨著不同的情況可以隨時做出調整。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整理的相關知識,如果您還有想要了解的,歡迎咨詢我們律霸網的在線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試用期有工傷嗎
2021-02-20套路貸判刑標準
2021-01-1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
2020-11-19購置固定資產是否需繳納印花稅
2021-02-26個人注冊商標的流程及所需資料有哪些
2021-01-06合同部分履行定金怎么退
2021-03-20發生交通事故雙方同等責任,車損應當理賠多少錢
2021-01-03超市摔倒超市負什么責任
2021-02-24房產證更名程序有哪些
2020-11-13試用期的時間是多久
2021-03-03恐嚇欺騙下簽訂勞務合同是否違法
2020-12-03綜合意外險是否包括駕乘私家車
2020-12-24團體意外險條款內容有哪些
2020-11-23飛機航空管制延誤賠償
2020-11-20被保險人過錯的免責條款有哪些
2021-03-21保險公司有哪些盈利方式
2021-02-05離婚后保單受益人要更改嗎
2021-02-07公眾責任險的作用有哪些呢
2020-11-17網上投保意外險得不到賠償怎么辦
2021-02-14拆遷補償方案需要征求公眾意見嗎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