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人不出庭作證會對案件有什么影響
除屬于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的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特殊情況外,當事人提供證人證言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并接受質詢。如果證人不出庭作證,可能影響該證人證言的證據效力,甚至不被采信。
我國證人作證即了解案情的案外人對于其所了解到的他人犯罪事實如實向公安司法機關做出陳述。我國刑訴法第48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為證人。”本法只是簡單的將不能辨別是非和不能正確表達的人排除在證人范圍外,并沒有做出其他例外規定,因此親屬證人沒有任何特權,同樣負有作證的義務。
所謂刑事證人是指凡是知道刑事案件情況,并能辨別是非、正確表達意志的人。所謂刑事證人出庭作證,是指刑事證人在法院開庭審理案件過程中,出席法庭,當庭陳述和回答本人知道的案件事實。證人證言是刑事訴訟中使用最廣泛的一類證據。證人不出庭作證是制約庭審功能發揮和保障案件質量的瓶頸之一。為了促進證人出庭作證,新刑訴法從證人出庭的范圍、不出庭的后果以及加強對證人的保護等三方面作出規定。
應出庭而不出庭的法律后果
新刑訴法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絕作證的,予以訓誡,情節嚴重的,經院長批準,處以十日以下的拘留。”也就是說,新法對應出庭而不出庭的法律后果規定有三種:強制到庭、訓誡與拘留。
以據傳的方式強制證人到庭,是處理證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通常做法。例外情形是被告人的近親屬有權拒絕出庭作證,這有利于家庭關系的維系。但不等于傳統的“親親相隱”入法,因為近親屬依然不享有拒絕作證權,依然負有作證義務。對拒不出庭作證的證人尤其是強制到庭后繼續無正當理由不提供證據的證人予以一定的處罰是必要的,因為有的案件證人出庭作證對正確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法律明確的處罰方式是輕則予以訓誡,重則予以短期治安拘留。
對證人拒不作證的最嚴厲的處罰是追究刑事責任。我國法律不允許對證人因拒不作證而追究刑事責任,主要是考慮到我國的無訟厭訟的文化傳統、公民怕是非求安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作證心理及作證現狀等情況。
刑事訴訟證人免證權的基本內涵
刑事訴訟證人免證權。或稱刑事訴訟證人拒證權、刑事訴訟證人作證特免權,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具有作證資格的特定范圍內證人。基于其特定的身份、特定的職業以及其他特定的原因,而依法享有的拒絕承擔作證義務,免于提供或披露以及有權禁止其他相關人員提供或披露其知悉證言或其他有關特定信息資料的權利。其核心內容是:“一個證人可依法5vJ-已經掌握的有關涉及案情的事實不予陳述、拒絕法庭對其進行調查詢問以及提供有關的證據資料。”在理論界和實務界關于刑事訴訟證人免證權的概念稱謂主要包括三種:刑事訴訟證人免證特權、刑事訴訟證人拒證權、刑事訴訟證人免證權。刑事訴訟證人免證特權,與權力的特權現象(法外特權)容易產生混淆,使人容易產生游離于法律之外的聯想.不宜使用。刑事訴訟證人拒證權,“拒證權”的提法容易與現在普遍存在的拒證現象混為一談,給人以一種鼓勵證人拒證嫌疑。也非理想選擇。刑事訴訟證人免證權則較為恰當.“免證”意味著法律規定證人通常需要履行作證的義務.但特殊身份的人可以享有免于作證、制止他人作證或回答某些問題的權利。
在英美法系國家證據法中.證人免證權一般稱為特權,也稱為拒證特權、保密特權等,指的是基于法律承認的某些特殊利益,證人可拒絕開出或出示其掌握之證據,或拒絕回答相關問題之權利。在效力上,英美法國家的免證權還包括涉己和涉他兩個方面.即一方面權利人自己有權拒絕作證,另一方面在一定條件下還有權阻止他人作證。在大陸法系國家,證人免證權多被稱為拒絕證言權,是指由法律規定的在特定情況下的證人所享有的拒絕向法庭或國家機關提供證據的權利。大陸法系國家的免證權的內涵與英美法系一樣,都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既包括證人為自己的利益而拒絕作證的權利。又包括證人基于身份上的關系或基于職務上的秘密而拒絕作證的權利。
起訴行政不作為案件如何舉證?
行政訴訟法規定,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應當有事實根據。這實際上是要求原告在起訴時應提供必要的證據,以證明其依法享有訴權的事實。
在行政作為的案件中,原告起訴時的舉證責任主要是證明被訴的作為行為存在。而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的舉證責任則由被告承擔。但在行政不作為案件中,原告起訴時的舉證責任則更大些。對于相對人提出要求行政主體履行法定職責的申請或者請求,而行政主體“拒不履行”職責或者“不予答復”的行政不作為案件,原告除了提供證明被訴的不作為行為存在的證據外,還提供其他根據。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拒絕頒發證照或者不予答復的案件,原告還要提供其申請“符合法定條件”的證據。
2.拒絕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法定職責或者不予答復的案件,原告還應提供其“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的證據。
3.“沒有依法頒發撫恤金”的案件,原告應提供其根據《解釋》規定的“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的證據。在這里,不需要原告提供其“符合法定條件”方面的證據。
而對于行政主體具有主動履行相應法定職責的義務卻“拒不履行”的行政不作為案件,就無需再提出“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的證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根據該款規定,在該類行政不作為案件中,原告不必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只需提供證明被訴行政不作為行為存在的證據即可。
我國法律規定,只要是知道案情真相的人都有義務出來作證,但是除了個別人不具備證人條件的除外,所以證人在知道事實的情況下應該出來作證。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的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B超有漏診醫院不服判
2021-03-16違反勞動安全法的責任
2021-02-18判過刑的又醉駕算是累犯嗎
2020-11-12上下班工傷鑒定標準范圍
2021-02-13人民法院對和解申請的審查重點是什么
2021-03-22政府可否要求撤銷行政協議
2021-03-01單方想離婚要怎么辦理
2020-12-06如何認定虛假勞務派遣
2020-11-28試用期的特殊規定有哪些
2021-03-06試用期辭職有競業限制嗎
2021-02-10調解協議能經過法院確認效力嗎
2021-01-29勞動糾紛處理程序怎么進行
2021-01-08人壽保險公司的責任是什么,人壽保險合同有哪些內容
2020-12-13保險合同生效能退保嗎?怎么樣算合同生效
2020-12-13保險的特點都有哪些
2021-02-13佛山市一起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0-12-07修車費高于定損價引發爭端 保險公司全額賠償修車費
2020-11-29寶馬車主告狀 法院判保險公司支付保險金
2020-11-26交強險過期沒交怎么辦
2020-12-09如何查詢保險撤案了沒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