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執行人有權利決定財產歸誰嗎
民事執行作為法院的一項重要的職能,在本質上是一種在生效法律文書所確認的債權得不到實現的情況下,為債權人提供的一種公力救濟,因此其首要功能就是保障債權人權利的實現。但是人民法院在執行過程中,經常涉及到需要執行被執行人與他人共有財產的情形,這一過程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到其他共有人的合法權益,這就要求法院在保障債權人權利實現的同時,還要兼顧其他合法權益的保護。而我國目前關于共有財產執行問題的法律規范極不完善,主要依據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十四條的規定,但該條規定實在過于簡單,覆蓋面太窄,導致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同法院以及不同的執行人員對此條款存在不同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造成法律適用的困惑甚至紊亂。共有財產執行的核心問題是共有財產的分割,法院對共有財產的執行就是公權力強行介入共有財產分割的過程,不同的分割方式決定法院需采取不同的執行程序和執行方法,而共有財產的分割方式又與共有財產的類型及共有物本身的特性密切相關。本文從共有財產的概念與特征入手,對共有財產執行的相關問題和難點展開論述,提出一系列的具體操作步驟及需要注意的問題,以期對執行實踐和立法完善有所幫助。
一、共有財產執行在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共有財產執行的程序無具體法律規定,可操作性不強。
關于共有財產的具體執行程序和方法,目前相關的法律規范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查封規定》第十四條的規定,可以說,該條是指導法院執行共有財產的綱領性條款。但從內容上看,該條過于籠統,涵蓋面太窄,給共有財產的執行問題留下了太多的模糊與空白之處,以至于在執行實踐中各人理解不一,做法也大不相同,引起了諸多的混亂。
該條第一款的規定,“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凍結,并及時通知共有人。”這一款比較好理解,規定得很明確,兩層意思:一是明確被執行人與他人共有的財產,是可以作為法院執行的對象的,一般來說,查封、扣押、凍結控制性措施,是執行的第一步,可以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肯定是可以執行的財產,對這一點大家已均無疑義;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對其他共有人權益的保護,由于牽涉到其他共有人的利益,法院在對于共有財產采取了查封、扣押、凍結等控制性措施后,有必要及時予以通知其他共有人。結合《民事訴訟法》執行異議的規定,法院通知其他共有人后,實際賦予了他們提出執行異議的權利,作為對執行共有財產有可能造成他們權益損害的情形的一種救濟途徑。該條第一款雖然明確了可以執行共有財產,但只規定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控制性措施。
該條第二、三款則規定了共有財產的執行方法,第二款規定第一種情況:“共有人協議分割共有財產,并經債權人認可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有效。查封、扣押、凍結的效力及于協議分割后被執行人享有份額內的財產”,從字面上看,這一款比較好理解,也比較好操作。共有人分割共有財產后,共有關系消滅,等于一個所有權分成了多個,被執行人對于所分到的財物有單獨的所有權,法院就可以按照通常的執行程序執行被執行人所分得的財物;第三款接著又規定了第二種情況:“共有人提起析產訴訟或者申請執行人代位提起析產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訴訟期間中止對該財產的執行。”這一款有兩層意思,一是在執行過程中,共有人(應當是包括被執行人和其他共有人)可以提起析產訴訟,申請執行人也可以代位(應該是代位被執行人)提起析產訴訟,二是進入析產程序后,法院只能中止執行該財產,被動等待訴訟的結果。
除此以外,《查封規定》對于共有財產的執行再無規定,而現實就是在實際執行中,共有人達成分割共同財產協議并得到債權人認可的情況少之又少,共有人基本沒有人愿意提起析產訴訟,申請執行人嫌麻煩也不愿提起析產訴訟,大量共有財產的執行陷入停滯。于是在實踐中對這一條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并形成不同操作方法。一種觀點是將第二、三款聯系起來作限制性理解,得出非此即彼的結論,即對于共有財產的執行,如共有人不達成分割協議并得到債權債權人認可,那就只有走析產訴訟這一條路,如果共有人不愿意提出,則只能告之申請執行人提起代位訴訟。另一種觀點則是作了擴大性理解,認為該條只規定了兩種執行方法,并沒有限制采取其他方法。因此不論是按份共有、共同共有,均可以直接對共同財產進行強制執行,不需征得共有人的同意。而上述兩種觀點均有偏頗之處,第一種理解過于機械,嚴格照此執行效率太低,第二種理解則過于寬泛,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會產生更多的新問題,都不能適應共有財產執行工作的實際需要。筆者認為,法院可在不和司法解釋本意相抵觸的情況下,結合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積極探索共有財產執行的新思路、新辦法。
2.共有財產的處置、變現難。
由于共有財產的權利主體為多人,對任一所有人共有份額或權利的執行都關系到其他共有人的利益,極容易受到其他共有人的反對和抵制。同時,由于其他共有人一般與被執行人關系較為緊密,在共同共有中更是具有特殊的關系,其很容易串通一起,不但不配合法院執行,反而協助被執行人規避執行,或給法院執行設置種種障礙,甚至粗暴對抗執行。由于法律依據的缺乏,同時為了保護其他共有人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和諧,在執行共有財產的實踐中,法院一般要征求其他共有人的意見,爭取其同意法院的執行方案,但實踐中極少得到他們的配合和支持,輕則消極推脫,避而不見;嚴重的則是利用法律程序,動輒提出異議,浪費司法資源,拖延執行進程;更有甚者,偽造證據干擾執行,甚至暴力抗法。客觀上,即使其他共有人配合法院執行,但對共有財產的分割方案大多需要較長時間的協商或訴訟,導致執行所耗時間拖長,執行效率大為降低。
二、按份共有財產的執行程序
在共有財產中,按份共有的性質最普通,不受權利主體之間人身關系的限制,因而其數量最多,范圍最廣,在執行過程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因此本文重點闡述按份共有財產的執行程序構建。結合當前法院執行工作的實際,筆者認為,按份共有財產執行程序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執行前期準備工作
1.對共有財產先行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控制性措施,并告知其他共有人,確保后段執行工作的順利進行。這一階段很關鍵,也是《查封規定》的明確要求,人民法院只有對被執行的財產先行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控制性措施,才能取得進一步處置的權力。
2.查明各共有人的共有份額。一般情況,按份共有中各共有人的份額從一開始就是確定的,但也有可能存在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情況,還有可能原來有約定,但被執行人為逃避執行與其他共有人惡意串通故意降低其份額。這些情況都需要法院一一查清,為執行工作掃清障礙。按照《物權法》的相關規定,共有財產份額的確定一般可按以下原則處理:有登記公示的,以登記為準;執行開始前有書面約定的,依其約定;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按照出資額確定;不能確定出資額的,視為等額享有;執行前無約定或約定不明,又不能確定出資額,但事后各共有人協商一致,且確定被執行人份額超過平均數的,亦可從其約定。
3.查明共有人之間是否有特別約定。主要查明:有無約定不得分割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維持共有關系的;有無約定共有財產分割方式;共有財產的處分有無特別約定等。
(二)召集共有人進行協商分割共有財產
根據《物權法》第一百條的規定,共有財產的分割方式可以由各共有人協商確定,事先有約定的,也應從其約定,以充分體現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當然,進入執行程序后,由于公權力的介入,協商活動相應要體現出法院的意志,即一般應由法院負責召集并主持,必要時法院可在尊重各共有人意思表示的前提下予以適當引導,以提高協商的效率,最后協議的有效性還要由法院來認定。同時,由于牽涉到申請執行人的利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查封規定》第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共有人達成的分割協議,還應由債權人認可。這里要著重強調兩點:一是被執行人的意思表示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被執行人的共有份額作為執行的對象后,被執行人即對其失去了絕對控制,法院不能容許被執行人有任何干擾協商的行為,在不損害被執行人利益的前提下,法院可代替被執行人作相應的意思表示;二是分割方案可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不要求全體協商一致。依據《物權法》第九十七條的規定,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分割共有財產當然屬于處分,應當適用該條的規定。
(三)對按份共有財產的強制執行分割
各共有人就共有財產的分割問題經協商未能達成一致,或未形成多數意見,在此情況下,法院是應告之共有人及申請執行人提起析產訴訟,還是可以依職權徑行強制分割,理論上頗多爭議,實踐中各地法院也操作不一。筆者認為,在通常情況下,法院可依職權決定強制分割。理由有:第一,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物權法》第九十九條規定,在沒有特別約定的情況下,按份共有人可以隨時請求分割共有財產,第一百零一條規定按份共有人可以轉讓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份額。這些規定表明按份共有人對于共有財產的分割或份額的轉讓有較大的自主權,法院依職權強制分割也是應有之義;第二,有利于提高執行效率,降低司法成本。按份共有份額確定,分割方式也有法律明文規定,分割也相對容易,但如果要進行訴訟分割,無論對于共有人,還是申請執行人,無不耗時費力,對法院來講也是案件久拖不決;第三,共有人及利害關系人尚有救濟渠道。共有人及利害關系人如對法院強制分割所做的處理行為持有異議的,可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二條規定提出執行異議。
法院強制執行分割共有財產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第一步,舉行聽證會,充分聽取各共有人及利害關系人的意見。為提高效率,這一過程可與協商會一并進行。舉行聽證會應組成合議庭,嚴格遵守有關法律程序。
2.第二步,確定分割方案。聽證后,合議庭經研究,以共有財物的性質為依據分別確定分割方案。對于可實物分割的共有財產,應直接裁定將實物按份額分割,如其他共有人較多的,可以考慮先將被執行人份額所對應部分分割出來。對不可分割的共同財產,則可視情況采取兩種方式:一是裁定強制轉讓被執行人所占的份額。一般通過公開拍賣的方式的方式進行,先通過評估確定保留價,流拍時可降價再拍賣一次,如再次流拍,可以發布變賣公告進行變賣,經申請執行人同意,還可以以被執行人所占份額抵債;二是裁定強制拍賣共有財產。若強制轉讓共有份額不成功,可考慮將共有財產整體拍賣,對拍賣所得價款進行分割。
3.第三步,對部分按份共有財產進行訴訟分割。所謂訴訟分割,是指某一共有財產因各種原因不適宜強制執行分割的,應告知共有人提起析產訴訟,共有人不愿意提起的,應告知申請執行人行使代位權,待訴訟判決生效后再依照該判決采取相應執行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①?對于共有人原來就有協議約定不得分割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維持共有關系的;②各共有人對共有份額有爭議,根據現有證據一時難以判斷的;③因分割可能對其他共有人造成損害,其他共有人提出賠償請求的。
(四)共有財產執行程序中共有人的優先購買權的保障
我國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均規定了共有人的優先購買權,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共有份額的優先購買權,《民法通則》第七十八條、《物權法》第一百零一條對此作了明確規定;另一類是共有財產分割部分的優先購買權,見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92條的規定,即原共有人出賣自己分得的共有財產時,如果出賣的財產與其他原共有人分得的財產屬于一個整體或者配套使用,其他原共有人有優先購買權。有學者認為,強制執行程序不同于普通商品交易,不存在優先購買權。筆者認為,對于法院強制執行程序中的優先權問題,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只能遵照民事法律中關于優先購買權的規定來執行,事實上司法實踐中也大都如此操作,共有財產執行也不能例外。而且,共有財產的執行,在很多情況下都需要其他共有人的大力配合,充分保障共有人的優先購買權,有利于提高其處置共同財產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執行效率。由于強制執行共有財產大都是通過公開拍賣進行的,有關優先權的行使也應在拍賣程序中依法依規進行。
三、共同共有財產的特別執行程序
(一)分割執行。
即對共同共有的財產,參照按份共有的情形進行分割執行。對于共同共有財產,單從財產客體所指向的對象而言,和按份共有的財產范圍并無區別,因而,無論是共同共有的財產還是按份共有的財產均可成為強制執行的對象。但由于兩種共有法律關系的內容存在重大區別,其執行的條件和程序也相應存在較大的差異。依照《民法通則》第七十八條及《物權法》第九十九條的規定,共同共有關系存續期間,共同共有人不能對共同共有的財產確定份額;只有在共同共有關系終止時,才需要確定各共有人的份額并繼而進行分割。一般情況下份額的確定和共有財物的分割是同時進行,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分割更為復雜。即使只單純進行份額確定,也因為涉及到各共有人的切身利益,很多情況都存在較大的爭議,甚至發展到必須以訴訟方式解決的地步。如共同共有人不能通過協商一致的方式解決共有財產分割問題或者確定共有份額,法院的執行工作將有可能無法繼續,此時法院應告知共有人提起析產訴訟,共有人不愿意起訴的,應告知申請人行使代位權。在訴訟期間應先暫緩或中止對該共有財產的執行,待審判庭的分割判決生效后再照判決執行。如果共同共有人只確定各自的份額,而未對共同財產進行分割,實質上相當于轉化為按份共有,法院即可按按份共有的情形進行執行。
(二)追加執行。
共同共有的基礎是共有人之間特定的身份關系,而這種特定身份關系在特定民事法律關系中往往也是共同承擔民事責任的基礎。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個體工商戶對外所負債務。《民法通則》第二十九條規定,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債務,個人經營的,以個人財產承擔;家庭經營的,以家庭財產承擔。二是夫妻共同債務。《婚姻法》第四十一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根據上述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個體工商戶由家庭經營所負債務,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對外所負債務,在一般情況下應認定為家庭或夫妻共同債務,既然是共同債務,應當以家庭共有或夫妻共有的財產進行清償,而家庭共有和夫妻共有正是共同共有的主要形式。但在訴訟過程中,由于債務人主體形式上的單一性,債權人往往只起訴了其中的債務經手人,在執行過程中也是以經手人作為被執行人,由此產生了執行共同共有財產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告知申請執行人申請追加其他的共有人作為被執行人,一旦追加成立,共同共有的財產無需分割即可直接進行執行。
總之,對共有財產的執行,由于牽涉到其他共有人的合法權益,而相關法律規范嚴重缺失,成為執行實踐中面臨的重要難題。而且,?在當前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各共有人的權利義務關系的盤根錯節,當事人法律意識的淡薄,更加重了執行的難度。這一方面有待于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另一方面有待于加強立法完善相關法律規范,最后兩者實現良性的互動,早日攻克這一執行難題。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被執行人因為需要執行法院判決,所以是不能夠決定自己財產歸誰的,一定要在執行之后才可以決定,否則可能會涉及到轉移財產,這樣的做法是違法行為。如果您還有其他法律問題的可以咨詢律霸網相關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約定時間內未付款能否解除合同
2020-11-22最高人民法院包括哪些
2020-11-12男女沒辦理結婚證該怎么離婚
2021-01-22員工在下班路上受傷公司如何處理
2021-01-16工傷賠償協議后老板不給錢怎么辦
2021-03-17婚外生子需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什么
2021-01-30勞務關系是否使用侵權責任法
2020-11-20空難后保險應該怎樣理賠
2020-11-29人身意外險的賠償項目有哪些
2020-12-19保險合同是不是有條件的單務合同
2020-12-14人身保險合同效力的恢復是怎樣的
2020-11-12事故中機動車貶值怎樣理賠
2021-02-13預付款保函有效期一般是多久
2021-02-02如何改變觀念提升網絡保險品牌
2021-01-24保險經紀人的概念是什么
2020-12-02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四條是怎樣的
2020-12-26免賠額形式選擇有哪些
2021-03-11農村集體土地承包年限是多久
2021-02-12土地出讓需繳納稅費嗎
2021-01-28如何認定土地轉讓合同效力問題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