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訴訟法對審判監督程序修改的主要內容
民事訴訟法對審判監督程序的修改主要涉及七個方面的內容
1.適當調整了申請再審管轄一律“上提一級”的規定。現行民事訴訟法于1991年4月9日通過,并于當日公布施行,根據1991年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既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提出,也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實踐中當事人向人民法院多頭申訴,反復申訴,法院反復審查。所以2007年修改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時,其中最重要的修改內容之一就是刪去了當事人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規定,保留了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明確將申請再審管轄一律“上提一級”。“上提一級”代表多數申訴人的愿望,但也帶來了上級法院任務量的巨大攀升,引發上級法院審查再審申請的質量危機等問題。考慮到“有的當事人不愿意到上一級法院申請再審,特別是地域跨度較大的邊疆省區這種情況更為突出”。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進一步完善了申請再審管轄制度,規定了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或者雙方當事人為公民的案件,也就是通稱的兩類案件,當事人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也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2.細化了再審事由。再審事由對于申請再審案件來說意義非凡,理由在于當事人只能以民訴法規定的再審事由提出民事再審申請,民訴法沒有列舉的事由就不是我國民事法律承認的再審事由。原民訴法第179條第1款第2項規定了一項再審兜底事由,即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179條第1款第5項規定“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本次民訴法修改刪除了管轄錯誤事由與程序性兜底事由,并將第5項事由中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限定為“主要”證據。從現在規定的再審事由與原來的再審事由相比較來看,本次民訴法的修改限制了一部分案件進入再審。另外本次修改還將原來的15項再審法定情形修訂為13項,再審事由落列更加精煉和明確。
3.刪除了決定再審的民事裁定書一律由院長署名的規定。按照2007年民訴法規定,申請再審應當向作出生效裁判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上一級人民法院審查后可自己再審也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再審。而當事人申請再審和檢察院抗訴并不必然說明原審錯誤。案件經過再審以后,存在改判情形也存在維持原裁判情形。修改前的民訴法第185條規定,啟動再審的民事裁定書由院長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由于再審裁判由合議庭署名,而認為有錯誤進入再審的民事裁定書則由院長署名,因而出現了所謂“小法官改了大法官意見”的弊端。為了避免這一弊端出現,本次民訴法修改刪除了原民訴法第185條中“裁定由院長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規定。
4.增加了檢察監督的方式。本次修改一是增加了再審檢察建議監督方式,檢察機關可以采用抗訴、再審檢察建議等方式,對民事訴訟進行監督。(具體規定詳見民訴法209條)二是增加了檢察監督范圍,即檢察院可以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調解書予以監督;(具體規定詳見民訴法208條)三是增加了監督手段,檢察機關行使法律監督時可以調查核實證據。(具體規定詳見民訴法210條)
5.確立“法院糾錯先行、檢察監督斷后”模式,完善有限再審。本次修改前民事訴訟法對當事人申請再審次數、級別沒有限制。本次民訴法修改后規定,當事人不服原審裁判的,應當首先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人民法院處理完畢后,才能向檢察機關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一起案件經過一次申請再審,一次申請檢察監督后,不得再行申訴。
6.縮短了申請再審的期限。2007年民訴法規定了“二年”外加“三個月”的申請再審期限。本次民訴法修改將申請再審期限調整為“六個月”外加“六個月”。
7.調整再審一律中止執行規定。修訂前的民訴法規定啟動再審一律中止原裁判執行。本次修改規定以中止執行為原則,不中止執行為例外。對于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以及勞動報酬等情形的,可以不中止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執行。
二、民事申請再審案件的立案受理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審監程序司法解釋),結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案件的受理條件主要有以下方面:
1.申請再審期限。
對于依照普通再審事由申請再審的,申請再審期間由客觀標準確立,自裁判發生法律效力次日起計算,為6個月。對于四類特殊再審事由(即民訴法第200條第一、三、十二、十三項規定的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裁判的;原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據以作出原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四項情形),申請再審期間由主觀標準確立,為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6個月。
申請再審期間的性質為除斥期間,是指權利預定存續期間,是不變期間,不適用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一旦期間經過,當事人申請再審權利便當然消滅。當事人申請再審日期應以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之日為準,比如有的當事人提出申請后由于再審申請書書寫不合格,應該寫明的事項沒有寫明而要求其補正的,應以當事人提出再審申請之日為申請日,而不能以補正后再交來申請或者材料的日期作為申請日期。
2.具有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再審事由。
當事人認為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有錯誤的,申請再審時,應當指明其再審申請具有民事訴訟法第200條所列明的一項或多項再審事由。
3.申請再審的管轄。
申請再審的管轄分兩類案件的管轄和非兩類案件的管轄。對于兩類案件,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而非兩類案件,當事人應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因此兩類案件的確定成為一個關鍵問題。民訴法規定兩類案件是指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案件及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省高級法院民事再審審查工作若干實務問題(二)對如何理解兩類案件作出了規定。根據實務問題(二)的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應理解為以下5種情形:
(1)原告一方為三人以上(含三人);
(2)被告一方為三人以上(含三人);
(3)第三人一方為三人以上(含三人);
(4)三件以上(含三件)的勞動爭議、物業服務合同、房屋買賣合同糾紛等一方當事人相同且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的案件;對這一情形可以結合《全國法院民事再審審查工作座談會紀要》(法辦(2013)36號通知)中關于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案件的解釋來理解,會議紀要認為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案件包括兩種情形:一是原告或者被告為三人以上的案件;二是“原審人民法院受理的三件以上的勞動爭議、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等一方當事人相同且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的案件,其中三件以上案件當事人申請再審的。
(5)其他在原審時已經由當地黨委、政府或村委會、居委會協調解決過的土地征收補償費、房屋拆遷費等涉群體性案件。
對“當事人雙方為公民”應理解為:
(1)一審原告和被告均為公民;
(2)二審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均為公民;
(3)再審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均為公民。
在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未出臺之前,應參照省高級法院的上述規定來理解兩類案件。
雖然法律規定對兩類案件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也可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及云南省高級法院的意見,在司法實踐中兩類案件原則上由原審人民法院審查。當事人向原審法院提交申請再審材料的時間為其申請再審時間。當事人選擇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原審人民法院經審查符合申請再審條件的,應當依法受理。當事人選擇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經原審人民法院釋明,當事人同意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原審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當事人選擇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經原審人民法院釋明后仍堅持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需要經原審人民法院進行兩次釋明工作:
(1)原審人民法院可以口頭或者書面告知再審申請人有權向原審人民法院進行申請并形成第一次釋明筆錄,記載再審申請人不愿意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而堅持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原因。
(2)原審人民法院經復查后認為生效裁判正確且確有必要提交上一級人民法院審查的,應當向再審申請人進行第二次釋明,并向再審申請人送達釋明函。根據《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民事申請再審案件判后釋明的實施細則(試行)》的規定,原審人民法院在向上一級人民法院報送審核兩類案件時,應同時報送當事人申請再審材料及釋明情況材料(釋明情況材料包括復查報告、復查合議筆錄、匯報筆錄及兩次釋明筆錄、釋明函),除此之外還需填報一份民事再審審查案件審核表。
可以說判后釋明工作是作出生效裁判的原審人民法院今后的一項重要職責,原審人民法院不僅需要做好兩類案件的釋明工作,還要負責上一級人民法院決定交由原審法院判后釋明的非兩類案件的釋明工作。
4.申請再審的主體
(1)當事人
根據民訴法第199條規定,申請再審的主體為生效裁判案件的當事人,而民事訴訟的當事人不僅包括原告、被告,也包括第三人。具體來說申請再審的當事人就是生效判決書、調解書、裁定書列明的當事人,包括第三人。
(2)當事人權利義務承受人
審監程序司法解釋第41條規定:“民事再審案件的當事人應為原審案件的當事人。原審案件當事人死亡或終止的,其權利義務承受人可以申請再審并參加再審訴訟。”據此,原審案件當事人死亡或者終止的,其權利義務承受者可以成為申請再審的主體。
(3)案外人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執行程序部分)規定:“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受理審查民事申請再審案件的若干意見》第1條規定:“當事人或案外人申請再審,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并按照被申請人及原審其他當事人人數提交再審申請書副本。第6條規定,申請再審人是生效裁判列明的當事人,或者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的案外人。審監程序司法解釋第5條規定:案外人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規定的執行標的物主張權利,且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的,可以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后申請再審。根據以上規定,案外人屬于申請再審的主體。
除上述受理條件外,在審查受理當事人的再審申請時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不能申請再審的對象
生效的解除婚姻關系的案件。(民訴法第202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調解書不得申請再審。)
超過法定申請再審期限的案件。審監程序司法解釋第19條第2款:當事人申請再審超過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期限,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再審申請。按照省高院民事再審審查工作若干實務問題(二)的意見,對超過法定期限申請再審的,應當予以釋明,制作不予受理通知書。
根據省高院民事再審審查工作若干實務問題(二)的意見,一審后無正當理由未在期限內上訴而生效的案件、撤回再審申請后以相同事由再次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案件、駁回再審申請后當事人再次申請再審的案件也不應作為申請再審的對象。但在人民法院依法駁回當事人再審申請后,當事人依據民訴法第200條第1項(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第3項(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第12項(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第13項(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四項事由申請再審且能夠提交證據證明其知道或應當知道上述四項事由規定的情形時間在人民法院作出駁回裁定之后的,人民法院可以視實際情況予以受理。
2.再審申請書
再審申請書在形式上應當包括以下主要事項:
(1)文書名稱:再審申請書
(2)當事人的基本情況
(3)原審人民法院的名稱以及原判決、裁定、調解文書案號
(4)申請再審的法定事由及具體事實、理由
(5)具體的再審請求
3.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提交的必備申請材料
(1)主體資格證明
(2)原審法律文書
(3)相關證據材料。申請再審時提供的證據材料需要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及申請人所依據的法定再審事由來確定,比如以發現新的證據為由申請再審的,應當同時提交新的證據。
當然這里列舉的這些申請材料,是從進一步規范申請再審角度出發提出的要求,屬于倡導性規范。因此,當事人未提交這些材料,一般不影響立案受理。
4.對申請再審案件受理期間的理解問題
民事訴訟法第203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審監程序司法解釋第7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符合條件的再審申請書等材料后五日內完成向申請再審人發送受理通知書等受理登記手續,并向對方當事人發送受理通知書及再審申請書副本。”根據上述兩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再審申請期間是五日,這五日的受理審查期間應當是收到當事人符合條件的再審申請書等材料后開始起算。向申請再審人發送受理通知書,向被申請人發送受理通知書及再審申請書副本,均應在五日內完成。
5.其他應注意的問題
對于當事人提交的材料中缺乏再審申請書,原審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以及身份證明等審監程序司法解釋第3條、第4條規定材料的,應當要求申請再審人予以補充。對于當事人提交的上述材料不符合審監程序司法解釋第3條、第4條規定的條件,無法獲得有效信息,或者存在不利于糾紛解決的表達內容,有謾罵和人身攻擊之詞的,應當要求申請再審人予以補充和改正。申請再審人未予補充或改正,如果缺乏再審申請書,應當要求當事人提供,可以暫不作申請再審案件處理;如果缺乏其他申請材料,未予提供的,應當受理審查。
三、民事申請再審案件的審查
(一)啟動再審標準
根據民事訴訟法立法精神,申請再審審查屬于事由審查,要圍繞當事人提出的法定事由進行。具體而言應區分兩類情況。
第一類是民事訴訟法第200條第(七)項至第(十三)項規定的七項再審事由: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回避的審判人員沒有回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這七項再審事由基本上屬于程序事由,如果不啟動再審則無法保證當事人的程序權益,即使判決結論是正確的,只要這些事由存在也應該啟動再審給予當事人程序救濟。
第二類是實體事由。即民訴法第200條第(一)到第(六)項。對于這六項再審事由,在進行形式審查之外,一定要注意從兩個方面考慮再審裁判的結果:一是要克制對事實問題的自由裁量權。運用自由裁量權推翻原審的事實認定,會使得當事人對原審權威產生質疑,反過來影響再審權威。一旦原審的事實認定被輕易推翻,當事人也必將類推再審的事實認定也可能存在錯誤,并尋求各種途徑推翻再審判決。除非對于新證據事由,由于原審沒有審查,審查法官需要詢問,有比較大的發言權。因此,涉及到認定事實方面的問題,再審審查法官應克制其自由裁量權的行使。二是作出生效裁判的原審法官已經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原則上不得再行使自由裁量權。自由裁量權不宜重復使用是因為,自由裁量不存在一個可以精確定量的標準,很多時候難以判斷80%還是90%的賠償標準哪個更加合理。因此,應給予原審最大限度的尊重,在原審法官已經行使過自由裁量權的情況下,如果不是明顯不公,則不宜認為案件存在問題,裁定再審。
(二)民事申請再審案件審查中的一些實務問題
1.法院再審審查與檢察院受理申訴的關系
民訴法209條規定確立了“法院審查先行、檢察監督斷后”的有限再審模式,避免了當事人既向檢察院申請抗訴又向法院申請再審。對于下面兩種情況,應告知當事人向檢察院申請檢察監督,不應作為申請再審案件受理:一是再審申請人在人民法院駁回其再審申請后又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二是當事人認為再審判決、裁定有錯誤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在案件已經適用再審程序作出生效裁判的情況下,依照新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九條的規定,全體當事人只能針對再審裁判申請檢察監督。
根據云南省法檢兩院《貫徹落實修改后民事訴訟法工作座談會會議紀要》第四條規定,對按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一審裁判后可以上訴但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上訴而提出申請再審(申請檢察建議或抗訴)的,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不予受理。該會議紀要第五條規定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當事人不服裁判的,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二百零九條的相關規定申請再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依法受理。”
2.對于再審申請書未指明法定再審事由的,應當要求當事人指明;當事人堅持不予指明或者超出法定再審事由范圍的,可以比照審監司法解釋第19條規定裁定駁回再審申請。
3.對于當事人超出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期限提出再審申請的,應當告知法律對期間的規定。當事人堅持申請再審的,可以按照省高院民事再審審查工作若干實務問題(二)的意見,予以釋明申請再審超過法定期限,制作不予受理通知書。如果已經受理審查,可以比照審監程序司法解釋第19條第2款裁定駁回當事人的再審申請。
4.在審查民事再審申請過程中,對方當事人也提出再審申請的,應將其列為申請再審人,對其提出的再審申請一并審查,審查期限重新計算。
5.裁定書中是否要載明原審查明的事實
民事再審審查只是針對當事人申請再審事由進行審查,有些案件并未調取全案卷宗或者詢問各方當事人,且為使再審審查裁定書更加簡潔明了,人民法院對于原審查明的事實可以不在裁定書中載明。但駁回再審申請的案件,如在審查過程中查明了當事人訴訟主體資格變化情況,應在裁定書中載明;查明了與申請再審事由相關的新的事實,進一步證明再審申請人主張的再審事由不成立,可以在裁定書中載明。
四、民事申請再審案件的審理
(一)再審案件審理范圍。
審監程序司法解釋第33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具體的再審請求范圍內或在抗訴支持當事人請求的范圍內審理再審案件。當事人超出原審范圍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不屬再審審理范圍。但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當事人在原審訴訟中已經依法要求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原審未予審理且客觀上不能形成其他訴訟的除外。”根據這一規定,再審應當在當事人申請再審的訴訟請求范圍內審理,而且要受原審范圍的約束。具體在理解適用此條規定時應注意:
1.再審庭審應當準確歸納當事人的再審訴訟請求,以確定再審案件的審理范圍。
2.再審如果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終審,應盡可能把當事人的合理訴求都解決,避免忽略被申請人合理的抗辯請求。避免再審又再,終審不終,反復再審。
3.再審中發現申請人主張的再審改判理由不成立,但原判存在其他錯誤,導致再審改判請求成立或部分成立的,如錯誤判決存在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案外人利益,違反公序良俗或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程序性強制規定等情形的,應當在再審中糾正。
(二)再審改判的原則和標準
1.同案不同判的,應該改判
2.法律適用不當(包括錯誤分配舉證責任及法律適用錯誤)導致實體處理錯誤的,應該改判
3.事實認定錯誤(包括證據采信不當導致認定事實錯誤及遺漏證據導致重要事實沒有認定)導致實體處理錯誤的,應該改判。
4.違約責任認定不當(包括認定違約責任顛倒的及對違約責任承擔主次責任認定不當的),應當改判。
對不影響違約責任顛覆,無主次責任認定不當,屬于法官自由裁量的,無需改判。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離婚證的法律效力及領取程序是怎樣的
2021-02-05遭惡意匿名舉報報警可以嗎
2021-01-24檔案資料保存年限怎么判定是多少年
2021-02-11商標授權價格應該怎么確定
2021-03-15發生交通事故該如何認定責任
2020-12-27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行政處罰需要多長時間
2020-12-152020年浙江省各市消費者投訴協會電話及聯系地址是什么
2021-03-03機動車造成人身傷害或者財產損失后如何賠償?
2021-02-05起訴離婚要具備哪些條件 哪些情況屬于夫妻感情破裂
2021-02-25打人致輕微傷可以立案嗎
2021-01-01轉繼承不受次數限制嗎
2021-02-03政府部門可以做抵押權人嗎
2021-02-07商標侵權行為刑事立案標準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05二次入職離職補償金怎么結算
2021-03-12母子公司間派遣員工,員工不同意怎么辦
2020-11-08工傷認定能否直接認定勞動關系
2021-01-12企業如何簽訂非全日制用工合同
2021-01-29投保壽險時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壽險的保險金如何給付
2021-02-11房屋火災意外險多少錢
2021-01-24意外險醫療賠付多少錢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