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庭前調解
離婚是家庭糾紛案件,具有民事案件所具有的特性,又具有離婚案件特有的處理原則。因為《婚姻法》規定了調解原則是法院處理離婚案件的基本原則,調解原則貫穿于整個離婚訴訟程序中。在開庭審理離婚案件之前,法官會站在中立的立場上為男女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通常是首先法官征求原告的意見,看原告是否必須離婚,有無和好的可能?如果堅持離婚,條件要求是什么?之后法官再征求被告的意見,看被告對離婚的態度,是否同意離婚?了解是否同意離婚的理由、條件等;然后,根據原、被告雙方的意見差距尋求共同點或介入點進行調解。總之,調解程序貫穿離婚案件始終,案件在法官主持之下進行調解,提高了結案效率。
通常表現最明顯的是,如果原告當初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是因為一時之氣,而被告在是否離婚的問題上又有緩和的余地,法官的調解工作就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于此類離婚案件來講,一般經過法官做男女雙方的思想工作,由法官來為雙方當事人分析離婚的原因、利弊等情況,雙方能夠重歸于好的情況比較多。即便是不能和好的情況,法官的調解對于雙方能和平解決離婚問題有一定促進作用。
二、離婚訴訟案件的不公開開庭審理
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程序有兩種,一種是普通程序,一種是簡易程序。法院按照普通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階段和順序逐一進行。如果審理案件的法官通過庭前查閱案卷,認為事實清楚,原被告對事實沒有太大的爭議,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故而,法院有權依據法律規定,決定離婚案件是適用簡易程序,還是適用普通程序來審理。
根據新《民事訴訟法》第120條第二款的規定,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實踐中,不管法院對離婚案件適用什么程序進行審理,通常會公開審理審理離婚案件,但如果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其決定權在于人民法院。離婚案件的不公開審理就是指在開庭審理情況下的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是指除了審理案件的法官之外,就只有原告和被告兩方或有雙方代理人參加法庭的審理,不允許案件之外的任何人參加旁聽。法律之所以規定“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主要是因為離婚案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審理中可能會涉及到個人隱私、感情上的一些不愿意公之于眾的內容,所以不公開審理,不允許他人旁聽、錄音、錄像等。因此,如果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法庭一般都會允許。
下面所談到的是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所適用的普通程序審理案件的開庭順序。法院審理案件適用簡易程序的,不受以下開庭順序的限制,但在法庭審理過程中要有下面內容。
三、宣布開庭
(一)宣布開庭的程序
案件開庭是離婚訴訟案件當事人最關注的環節,所以當事人一定要按照法院通知的時間、地點到達法庭,隨時聽候法官安排。一般當事人最好是提前十幾分鐘到法庭,到時間法官會詢問雙方是否都到,如果雙方當事人都到了,雙方就進入審理案件的具體法庭。
法庭一般是比較嚴肅的,所以進入法庭后正式開庭前不要吸煙、大聲講話,將手機關閉或調成振動狀態。法庭內部的布局很清楚,國徽下面的高出地面的位置,就是審判法官的位置,這代表著我國法律的尊嚴及執法的公正,另,原被告位置都有明顯的座位牌,例如:原告、原告委托代理人;被告、被告委托代理人等,您對號入座就可以了。人員坐齊后,首先由法院的書記員查明原告、被告或其訴訟代理人是否到庭,然后由主審法官向法庭宣布法庭紀律,比如:關閉手機、不能隨便走動、不準錄音、錄像等事項。如果原告或被告沒有按時到庭,書記員會報告給審判長,由合議庭決定是否需要延期開庭審理或中止訴訟還是按撤訴處理。所謂延期開庭審理就是法庭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因為案件出現法定延期理由,將開庭的時間向后順延,開庭時間再定;中止訴訟就是暫時停止訴訟,待法定的情形結束后,再接著審理。
法院決定延期開庭的,應當及時通知當事人;決定中止訴訟的,應當制作裁定書,發給當事人。對于訴訟的當事人不論是原告還是被告,在法院規定的開庭時間內不能到達法庭時,要及時和法官聯系,告知不能準時到庭的理由。如果原告沒有按時出庭,原告經法庭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法院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這是原告當事人應該注意的問題,千萬不要因一時的延遲而影響了整個案件的訴訟進程。
在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作為當事人不論是原告還是被告一定要在法院確定的開庭時間之前到達法院的具體審判庭,準備好開庭所需帶的材料,在規定的審判庭內等待開審。所以不管是當事人還是訴訟代理人一定要有時間觀念,像北京堵車現象比較嚴重,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留出足夠的時間在路上,以免堵車誤了開庭。
在這里,有個案例和大家交流,給大家一個啟示,我代理的一個案件,于2007年11月某日上午9點在豐臺區人民法院開庭,我方作為被告提前十分鐘到了法庭,原告遲遲不到,最后于9:45才到庭,法官詢問了原告沒有及時到庭的理由,原告以堵車為由進行解釋,法官明確告訴原告堵車不是充分的理由,最后法院裁定按撤訴處理。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如果您們在實際中確實遇到了特殊情況,也要及時和主審法官聯系,以免發生對您不利的法律后果。
(二)當事人有權申請回避
法官在宣布完法庭紀律后,審判長宣布案件正式開庭審理,首先核對雙方當事人身份以及審判人員、書記員名單,口頭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和義務,并詢問當事人對審判人員及書記員是否申請回避。
原告、被告要認真聽審判長宣讀的內容,了解法庭審理的程序,以便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如果原告或被告認為審判人員及書記員審理本案不適合,可能會影響案件的公正審理,那么當事人可以申請審理案件的審判人員或書記員回避。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不能任憑自己的想象,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理由,才能提出回避的申請。
下面主要講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在法律上是如何規定的?當事人了解了法律的規定,對自己行使回避申請的權利有很大的幫助。
1、回避適用的人員
就是當事人可以對那些人有權申請回避。民事訴訟法規定了適用回避的人員包括:審判人員(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員、勘驗人員等。
2、申請回避的情形
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審理案件的審判員、書記員等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回避。以下情形是指:1、審判人員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2、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3、審判人員與本案的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3、回避的程序
在審判人員或書記員存在法定情形時,可以是當事人提出申請回避,也可以是審判人員或其他人員自己主動提出回避。當事人申請回避,法律規定應當在案件法庭審理時候提出;在案件開庭審理之后才知道的,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時應當說明要求回避的理由,是否準許由法院來決定。被當事人提出回避的人員,暫時停止參與本案件的工作,但是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除外。法院在接到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后3日內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做出決定,根據情形是否準予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向審理案件的法院再申請復議一次。在復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審理。
在審判長的主持下以上程序進行完畢之后,下一步就進入法庭調查階段。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p2p非法集資判刑對職位有影響嗎
2021-01-31起訴共同保證人的訴狀
2021-03-12怎么申請脫離親子關系,有哪些法律途徑
2021-01-05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 關于印發《深化人民監督員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2021-02-21拐賣婦女兒童罪
2021-01-31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申請書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2021-02-17交通事故索賠需要準備哪些醫療費證據
2021-01-15交通肇事罪一般判幾年
2021-01-07交通事故賠償款一直不下來怎么辦
2020-12-09工廠集資房轉賣需要什么手續
2020-12-13非血緣父親能否獲得撫養權
2020-12-18撫恤金有一個親屬不簽字如何處理
2021-02-25房屋中介負有哪些法律責任
2020-11-30員工患病能否變更勞動合同,員工患病如何變更勞動合同
2020-11-18放棄競業限制補償金有效嗎
2020-11-19宜昌市員工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20產品責任案件中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如何承擔責任
2020-12-31保險合同內容變更的條件及訂立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2021-01-25無名氏死亡賠償金提存后車主能否向保險機構索賠?
2020-11-15責任無法認定如何理賠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