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補償金年限計算
1、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必須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的規定,支付每工作一年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2、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沒簽合同的,除經濟補償金外,用人單位應從第二個月起支付雙倍工資(最多11個月)
3、經濟補償金=補償時間×你離職前的12個月的平均工資(平均工資的算法:是當月所有的應發工資數,就是扣個人保險及公積金以前的那個數)。
4、用人單位提出提前解除勞動合同的,需要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支付經濟補償。
注意:
經濟補償金計算中,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文件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法規,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而依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文件第二條規定,考慮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數額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員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固定收入,因此,對于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可視為一次取得數月的工資、薪金收入,允許在一定期限內進行平均。具體平均辦法為:以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除以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以其商數作為個人的月工資、薪金收入,按照稅法法規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按實際工作年限數計算,超過12年的按12計算。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關鍵點解讀
2021-03-22商標權是否應做攤銷
2020-11-11物權期待權的保護條件
2020-12-31被煙花爆竹炸傷怎么賠償
2021-02-08設計服務合同范本
2021-01-09探視權與探望權的區別
2021-03-19父母協議單獨贈與兒子的房,兒媳加名字有用嗎
2020-12-09夫妻離婚孩子是否應支付贍養費
2021-03-24回避是怎么回事
2020-12-02夫妻不和想離婚怎么辦
2020-12-29可變更勞動合同內容的情形有哪些
2021-02-06用人單位私自修改合同期限該合同還有效嗎
2020-12-25勞動合同無效影響工資支付嗎
2020-12-26與單位形成事實勞動關系,勞動者是否可以隨時提出解除勞動關系?
2021-01-24新員工調崗管理流程怎么進行
2021-03-22不適用一裁終局的勞動糾紛
2020-12-10產品責任保險條款(中英文)
2020-12-18保證續保條款是什么
2021-02-09保險合同的一般規定有哪些
2020-12-16商業車險保單系數是什么
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