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未經權利人追認,事后也未取得處分權的,如果第三人為善意取得,其對標的物的權利依法受保護,但合同仍屬無效合同。
認定合同無效,并不影響第三人根據善意取得制度,取得財產權利。無權處分制度,規定在合同法中,僅解決無權處分合同有效無效的判斷問題;善意取得制度,規定在物權法中,解決善意買受人的保護問題。
判斷無權處分合同是否有效,應當依據合同法第51條;在無權處分合同無效的情形下,判斷權利人可否從買受人處取回標的物,應當依據善意取得制度。
兩者有著不同的目的,解決不同的問題。
結論是:合同無效并不影響善意第三人利益;保護善意第三人利益,無須以確認合同有效為前提。
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主體方面,轉讓人須為無權處分人,受讓人為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只有當轉讓人無權處分該物時,原物所有人的利益才會受到侵害,才會存在犧牲原物權人的利益而保護第三人利益的情形,才有適用善意取得的必要。并且,受讓人應當具有民事行為能力,這樣才能保證第三人的行為是有效的,一個被撤銷或無效的行為就不存在對其利益的保護問題。
二、在客體方面,從《物權法》第106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規定善意取得的客體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動產以交付為其公示原則,不動產以登記為其公示原則。
三、就主觀方面來說,受讓人應當的善意的。所謂善意,主要指不知情,指行為人在為某種民事行為時不知存在某種足以影響該行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一種心理狀態。對于認定這種心理狀態,我認為應當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首先,受讓人是否有知情的義務,通過他的專業知識水平以及對轉讓人的了解程度,受讓人是否能夠判斷他的取得是善意的;其次,受讓人是否支付了合理的對價,如果受讓人明知其取得該物的價格與實際價值相差極大,則可以認定為其行為出于非善意;最后,應當考慮交易的場所是否符合常理。
四、在客觀方面,善意取得必須依一定的法律行為而存在,這是善意取得的前提。受讓人通過交易從轉讓人處取得財產,而受讓人的這種行為是一種支付合理對價的法律行為。我國《物權法》中規定以合理的價格轉讓就充分說明了這種行為的性質必須的有償的,受贈、繼承等無償方式取得的物不能發生善意取得的效力。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發展,商品交易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和空間中頻繁進行。從事商品交易的當事人很難知道對方是否對其占有的物品擁有所有權,也很難進行查證,況且在商機萬變的信息時代,善意取得也很難認定。了解更多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筆錄可以翻供嗎
2020-12-03民事調解書能查到嗎
2020-11-10留置權與抵押權有什么不同之處
2020-12-16可以同時約定仲裁和訴訟嗎
2020-11-09企業經營不善降薪是否違法
2020-11-30強制執行的房產能否解押
2020-12-05合同擔保方式有哪些
2021-01-04如何約定競業限制條款才合法?
2021-01-09各類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主要包括哪些
2021-03-11買人壽保險的意義有哪些,如何買人壽保險最劃算
2020-12-20單位的工傷意外險能賠多少錢
2021-01-23合同的法定解除權在什么時候體現呢
2021-03-12意外保險理賠多久到賬
2021-01-31從《保險法》的角度看待保險人的賠付
2020-12-01校車肇事損失保險公司拒賠無理
2021-02-25存款保險的主體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2021-02-22車險拒賠能申訴嗎
2020-12-04選擇兒童保險的原則有哪些
2020-12-20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
2021-02-23保障房土地出讓金要怎么交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