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使合同撤銷權的糾紛處理
所謂撤銷權,是指債權人在債務人與他人實施處分其財產和權利的行為危害自己債權的實現時,可以申請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
在民法理論上有的又稱之為廢罷權訴權。審理此類案件應該重點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二、要正確掌握撤銷權的法律依據
撤銷權是我國《合同法》新規定的一種權利。《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三、要正確區分該撤銷權與《民法通則》中的撤銷權的區別
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規定:“對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是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書面方式作出”;第四十八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以后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法律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相對人可以催告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除規定了和《民法通則》相同的對“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及“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銷外,還將“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納入撤銷權行使的范圍,“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
《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規定的這些撤銷權是指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和當事人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時當事人請求法院對這些民事行為所作出的撤銷。申請撤銷的對象是對方當事人。而我們本節中所稱的撤銷權是指本人即債權人要求撤銷的是債務人與第三人的法律行為。在這種撤銷權案件中,存在三方當事人。這兩種撤銷權絕對不能混淆。
三、要準確把握撤銷權行使的條件
按照《合同法》的規定,要行使撤銷權必須具備相應的主觀和客觀條件。這個主觀和客觀條件主要是針對債務人和第三人來說的。
從債務人來說,應該具備的客觀條件有四個方面:第一是債務人實施的危害行為發生在債權人的債權債務成立以后,消滅以前。債權沒有成立,無所謂侵害債權;債權已經消滅,即不存在了,更談不到侵害債權。因此,必須發生在債權成立以后消滅之前。與此同時,債權必須是合法的債權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非法的債權為法律所禁止,不受法律保護。第二,債務人實施了法律上處分財產的行為。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可以分為事實行為和法律行為。債務人處分財產的事實行為主要是債務人消耗自己財產的行為,這里可能有正當的使用財產進行正常生產和生活的行為,是法律所允許的。可能也有揮霍浪費的行為,是不合法的,但有時又是難以發現和制止的。而法律上的行為,如放棄到期債權,向自己的債務人表示對債權不再追償或者是轉讓財產,將自己的金錢給他人或將自己的有形財產如房屋、設備、運輸工具等轉移給他人。不論是有償的還是無償的,就涉及到行為的效力問題。如果債務人的放棄和轉讓行為導致債務人的清償能力降低,危害債權人的債權的實現,就具備了撤銷權的條件。第三、債權人實施的行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也就是說只有債務人實施的放棄到期債權和無償轉讓財產的行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才能導致債務人財產的減少和償債能力的降低,才會真正危害債權人的債權,才有必要行使撤銷權。如果債務人處理財產的行為還在醞釀之中,是他的一種意向或者是言論,并未實際付諸實施,不能實施撤銷權。第四、債務人實施的行為是危害債權的行為,對債權確實造成了損害。危害債權和對債權造成危害是指債務人確實減弱或由此喪失其清償債務的能力以致于無力履行債務。主要表現是減少財產或在財產上增加障礙,如放棄到期債權、免除他人債務、無償將財產贈與他人、低價轉讓財產、在財產上設立擔保(抵押、質押、留置等)。
四、論撤銷權行使的條件
撤銷權指債權人對于債務人危害債權的行為得以通過訴訟程序請求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由于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財產無直接支配權,而債務人對自己財產的自由支配常會影響其責任能力,進而影響到債權人債權的實現。為避免因債務人的行為給債權人造成的不利影響,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當債務人的行為危及債權時,需賦予債權人撤銷權,撤銷債務人的不當處分行為。
撤銷權源于古羅馬法中的“廢罷訴權”,后來逐漸發展成為各國民法中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在大陸法國家,通常將撤銷權分為破產法上的撤銷權和破產法外的撤銷權。我國破產法上的撤銷權在1990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破產法(試行)》中就有明確規定,而破產法外的撤銷權直到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頒布才有了法律上的依據。
由于撤銷權在我國確立較晚,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討論得甚少,本文試圖對撤銷權的行使條件問題主要從實務的角度略表管窺之見。
五、幾種特殊的行為能否行使合同撤銷權的問題
1、對特定物的處分造成以該特定物為標的的債權的損害的行為。
債權人因對特定物的處分造成其財產減少從而影響一般債權的,債權人可行使撤銷權,自不待言。但對于該對特定物的處分權損及以特定的為標的的債權的,可否行使撤銷權則有不同意見:一種是肯定觀點如臺灣最高法院一判例認為:“債權人之債權,因債務人的行為,致有履行不能或困難之情形者,即認為有寄存器于債權人之債權。因而對于以特定物為標的的債權,如債務人所為的行為,于行為時期知有害于債以人的債權,而受讓人于受讓時,亦明知情事者,那么債權人得行使撤銷權以保全其債權,并不以債務人因其行為陷于無資力為限。”二是否定觀點,如日本民法規定撤銷權的行使用權只有當債務人所為的法律行為危及一般債權人的共同擔保時,債公人才能行使該權利,非以金錢給付為標準的債權人,不適于與其他債權人之債權一同以平等比例清償。我們認為:臺灣判例雖有一定道理,但其不以債務人喪失責任能力為要件,有害交易安全,與民法設立撤銷權是為回復債務人一般擔保能力和宗旨相餑,自不可取,但日本將其限定為金錢債務之內,又似太狹。只人在因債務人對特定物處分影響到一般債權人債權時,方可行使撤銷權。僅因損害以特定物為標的的債權的,不得行使撤銷權。這樣不僅符合撤銷之目的,且能顧及物權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較為合理。
2、拋卻時效利益的清償行為
原則上,就破產外的撤銷權而言,清償行為不在撤銷之列。不管這種清償是否危及其他債權人和利益,但拋卻時效利益的清償行為可否請求撤銷則意見不一。超過時效的債以畢竟已喪失了勝訴權,但這并不表明實體權利的消滅,如允許撤銷的話,顯然不當。不過已經訴訟程序駁回訴訟請求后,債務人再為清償行為從而損及其他債權利益的則另當別論,應屬可撤銷范圍。
3、訴訟中的和解行為
訴訟中和解行為往往伴隨著權利的處分,甚至是不當處分,但訴訟法上并不干涉當事人和解時的認同。這樣,債務人在和解過程中的不當處分往往會損及債權人的利益,且有不當處分的嫌疑。在學理上,由于訴訟中的和解涉及到法院對處分行為的認可,與單純的民事主體的處分行為有一定區別,這一行為常被界定為準法律行為。這一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債務人并不具備旨在侵害債權人的主觀條件。同時,考慮到人民法院對該和解行為的認同,不應屬可撤銷范圍。但如果債務人的和解有損害債權的故意,法院不應主持此等和解。如因未明情況而準予和解的,債權人可行使撤銷權。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講解的關于行使合同撤銷權糾紛案件是如何處理的。簽訂合同之后,我們要按時的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和行使權利,這樣才能正常的進行經濟交往,但是如果合同一方損害我們的利益,那么我們是可以撤銷的。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的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怎樣才算泄露個人隱私
2021-02-15民法典的基本構成有哪些
2021-02-16離婚訴訟需要哪些證據
2021-03-23贍養人的贍養義務有哪些
2021-03-10欠錢不還法院強制執行程序是怎樣的
2020-11-23小區樓頂使用權歸屬誰
2021-03-16盜版軟件已經卸載還需要賠償嗎
2021-01-29遺囑繼承的有效要求有哪些
2021-02-16實名購房有什么作用
2020-11-23房屋產權的辦理手續是怎樣的
2021-03-22企業停產放假經濟補償金標準
2020-12-02還貸保證保險合同的訴權之爭
2021-01-16人身保險理賠款如何入賬
2021-01-26投保人虛報年齡,保險公司是否可以解除保險合同
2021-02-28旅行社責任險與旅游意外險五大不同
2020-12-26土地承包合同是否有效
2021-03-08買門面無證無手續拆遷有賠償嗎
2021-02-19胎兒能否享受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政策
2021-01-29滄州市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01拆遷補償涉及多項資產時營業稅要如何處理
2020-11-25